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歷史只說明過去,不代表今日的成就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16942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真的世界第一了嗎?要認清國際事實!
西方各國營造的「中國第一」不過是為了「捧殺」中國

「國際鐵公雞排行榜」到底羞辱了誰?
競拍圓明園獸首,拒付款理由很充分?
故宮裡開星巴克是對中華文化的踐踏?

▎天下共主:天朝無所不有,無需仰賴外人
16世紀,歐洲人在全球瘋狂地擴張,世界歷史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先是葡萄牙人,緊接著是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等,相繼加入到這一行列。從最初的武力掠奪,慢慢發展成後來的殖民拓荒和海上貿易。隨著歐洲人向南北美洲和澳洲的移民擴張,從而慢慢形成了現代世界的基本格局。而這一切,絲毫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注意,「天朝上國」依然沉浸在「唯我獨尊」的狂妄自大中,自我陶醉於華夏中心主義的世界神話裡──「中國乃世界中心,吾皇乃天下共主」。

▎康乾盛世:衣著光鮮的地主背後,全是衣衫襤褸的平民百姓
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在中國前後逗留了半年之久,受到的大清帝國的熱情接待的同時,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中國。使團成員中有一為名叫約翰・巴羅的成員,他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記載:「不管是在浙江的舟山,還是在去京城的途中,我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富饒繁榮的景象。事實上,觸目所及的無非都是貧窮落後的情景。」所謂的乾隆盛世不過是一個貧窮飢餓的「盛世」。

▎被船堅炮利敲開的國門:從「天朝上國」到「東亞病夫」
1840年6月28日,一支由16艘軍艦和7000名士兵組成的英國艦隊駛抵廣東珠江口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而戰爭的結果是大清帝國慘遭失敗,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開放這五處通商口岸,其實早在 1793年馬戛爾尼出使北京時,就曾向乾隆皇帝提出過。當年英國人用「厚禮」沒有拿到的東西,47年後用「大炮」拿到了。

曾經在歷史上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中華帝國從此開始了淪落,而這種淪落其實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注定,中國的近代史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復興儒學:21世紀,復興儒學可以實現民族復興嗎?
如果說儒家文化真的能讓中國實現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那麼,為什麼在傳統文化和儒家學說最昌盛的明清兩代,中國卻開始走下坡路呢?
•儒家文化有兩個致命問題:
(一)宣揚等級觀念,與平等、自由、民主、人權的現代制度相悖。
(二)靠道德說教治國,忽視制度建設。兩千多年過去了,若不把那些刻著儒家文化烙印的官本位、裙帶關係、宗族傳統和等級觀念徹底根除,現代思想怎能有立足之地?

►萬里長城:中華民族的驕傲!那,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
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乘神舟五號成功遨遊太空,實現了中國人幾百年的夢想,讓全中國為之歡呼雀躍。他返回現場時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有位記者好奇地問:「你在太空上看到萬里長城了嗎?」楊利偉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實際上,這問題已有不少親臨太空的太空人予以否認。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媒體不但不對傳言進行糾正,還對此廣為宣揚。這說明了對於過去老祖宗創造的輝煌成就始終抱有依賴感,總覺得這是中國人的無上光榮,因此情願相信錯誤的說法也不願承認科學和真相。

歷史從不相信眼淚,豐富的情感帶給人們的只有無限的悲傷和廉價的眼淚。
  • 序言
    • 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 第一篇 天朝上國風光不再
    • 中國曾引領世界一千多年
    • 曾經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 曾經的世界第一科技大國
    • 遠播中華德威的鄭和船隊
    • 盛況空前的鄭和下西洋
    • 「大明天子乃天下共主」
    • 「縱得奇寶無數,於國家何益?」
    • 「天朝無所不有,無需仰賴外人」
    • 致命的海禁
    • 不在朝貢之列,葡萄牙使節被拒
    • 朝貢貿易的「面子」與「裡子」
    • 康乾盛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歐洲人對「天朝」的敬畏
    • 英國第一次遣使訪華
    • 貧窮飢餓的康乾盛世
    • 馬戛爾尼的預言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英國平衡對華貿易的工具:鴉片
    • 「落後就要挨打」
    • 「師夷長技以制夷」
    • 洋務運動 PK明治維新
    • 變法維新:大清帝國最後的機會
    • 「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
    • 慈禧太后強顏變法
  • 第二篇 悠久的歷史沉重的負擔
    • 歷史只說明「過去」,並不代表「現在」
    • 消逝的古代文明
    • 悠久的歷史讓中國人故步自封
    • 五千年的歷史,四千年的專制
    • 曠世聖君從來都是殺人如麻
    • 改朝換代讓專制愈演愈烈
    • 專制統治下的馭民、弱民之術
    • 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禁錮
    • 開國皇帝從來都不是「忠臣孝子」
    • 儒學經典早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 以德治國PK以法治國
    • 復興儒學可以實現民族復興嗎
    • 萬里長城既是驕傲,也是枷鎖
    • 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
    • 古代中國為何要修築長城
    •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嗎
  • 第三篇 文化只是工具福祉才是根本
    • 宗教和文化從來都只是工具
    • 羅馬教皇成為歐洲事務裁判之始
    • 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的爭鬥
    • 伊比利亞人對基督教的熱情
    • 打著上帝和佛祖的名義斂財
    • 贖罪券是個什麼東西
    • 中國式的贖罪券:少林寺的天價香
    • 歐洲歷史強國都不是虔誠的基督徒
    • 「唯利是圖」的威尼斯人
      • 「沒有錢,不開船! 」
      • 不要金錢,要貿易網路
    • 只做生意不傳教的荷蘭人
    • 與基督教決裂的英國人
    • 文化必須發展,才能獲得新生
    • 兩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與蘇格拉底
    • 文藝復興使西方人告別了漫長的中世紀
    • 啟蒙運動使歐洲人率先迎來了現代化的曙光
    • 文化必須與時俱進
  • 第四篇 混亂的民族思維脆弱的民族情感
    • 永遠理不清的民族思維
    • 錚錚鐵骨、一身正氣的方孝孺
      • 書生意氣,誤國誤君
      • 慷慨陳詞,致「十族之禍」
    • 從《十月圍城》看中國人思維的混亂
    • 「殺身成仁」與「茍且偷生」的糾結
    • 既「羨」又「憎」的民族心理
    • 北大學生要讓美國總統「難堪」
    • 「反美」學生對美國趨之若鶩
    • 說什麼並不影響做什麼
    • 揮之不去的受害者心態
    • 天津商人被美國警察暴打
    • 二〇〇五年的「反日」遊行
    • 不拿金杯就拒絕領獎
    • 中國人的「世界第一」情結
    • 「世界第一」背後的「弱國心態」
    • 中國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
    • 故宮與星巴克的衝突
    • 故宮代表了什麼?
    • 星巴克代表著什麼?
    • 過度的「光榮傳統」
    • 理性面對全球化浪潮
    • 被十三億人期望壓垮的劉翔
    • 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田聯大獎
    • 兵敗北京奧運
    • 被鮮花和掌聲「綁架」的劉翔
    • 誰該對劉翔退賽負責
  • 第五篇 多些商業理性少些民族情緒
    • 可口可樂併購匯源因何擱淺
    • 捍衛民族品牌?
    • 匯源果汁賣得值嗎?
    • 民族情感 PK民族利益
    • 達能與娃哈哈的分手之爭
    • 達娃之爭,誰是誰非?
    • 娃哈哈缺乏契約精神?
    • 達能表演跨國公司強權?
    • 關乎國家經濟安全?
    • 達娃之爭反映中國人心態極不成熟
    • 競拍圓明園獸首,愛國還是攪局
    • 拒絕付款,理由很充分?
    • 攪局雖痛快,中國形象卻受損
    • 以牙還牙,於事無補
    • 抵制家樂福到底傷害到誰
    • 抵制家樂福的意義何在?
    • 別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 抵制與不抵制,都需要理性
    • 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
    • 「國際鐵公雞排行榜」羞辱了誰
    • 捐款是出於自願,而非強制
    • 萬科和王石被推上風口浪尖
    • 企業的使命是賺錢,而不是做慈善
  • 第六篇 做大國要有大國心態
    •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
    • 強國夢想與弱國心態
    • 弱國心態的歷史根源
    • 如何樹立大國心態
    • 國民心態助長官場腐敗
    • 心智成熟,才能拒絕被唬弄
    • 「京城第一神醫」張悟本
    • 「神醫」之後還有「神醫」
    • 我們為什麼總是被唬弄
    • 擺脫封建道統,重建社會道德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 中國人的「處女情結」
  • 第七篇 中國崛起任重而道遠
    •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背後的辛酸
    •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 勞動力比較優勢的陷阱
    • 中國產業工人的辛酸
    • 美國人真的離不開「中國製造」嗎
    •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意義何在
    • 經濟總量超過日本
    • GDP 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
    • 比 GDP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福祉
    • 警惕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捧殺」
    • 別人認為「是」並不意味「一定是」
    • 西方媒體曾不遺餘力地熱捧日本
    • 美國對中國從「捧殺」轉為「棒殺」
    • 中國崛起之路,任重而道遠
    • 無法迴避的問題,必須解決的矛盾
      • 製造能力強 vs創新能力弱
      • 財政收入高 vs社保支出低
      • 儲蓄能力強 vs購買能力弱
      • 造富神話多 vs慈善捐助少
      • 房產公司幸福 vs「房奴」生活悲慘
    • 中國實現現代化還需要上百年時間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