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史暢銷作家陸傳傑,集數十年文史踏查、研究之大成
上溯荷蘭時代,下探至1960年代台灣都市擴張時期
以地名的角度,認識台灣歷史與近代社會發展的面貌
如今我們熟悉的地名,與明清時代的屯墾歷史有什麼關係?
1920的臺灣地名大變革,到底改了什麼?臺灣人怎麼面對?
國民政府對於臺灣地名最重要的政策是繼承?
都市擴張急遽,對地名政策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理解老地名是認識臺灣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長期從事人文、地方採訪報導的陸傳傑,在過往的地名學基礎上,開展出有別於學者的立論與三大特色:一、以故事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三、不只談歷史,也探索地名與社會的脈動。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別於學者的立論,更感受到作者一貫展現出來的,對土地的熱情、對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以及鍥而不捨、努力探求的精神。值得讓讀者深思、回味,從而開始留心身邊可能帶著古老的身世記憶、甚或歷劫重生後,才終能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地名。
上溯荷蘭時代,下探至1960年代台灣都市擴張時期
以地名的角度,認識台灣歷史與近代社會發展的面貌
如今我們熟悉的地名,與明清時代的屯墾歷史有什麼關係?
1920的臺灣地名大變革,到底改了什麼?臺灣人怎麼面對?
國民政府對於臺灣地名最重要的政策是繼承?
都市擴張急遽,對地名政策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理解老地名是認識臺灣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長期從事人文、地方採訪報導的陸傳傑,在過往的地名學基礎上,開展出有別於學者的立論與三大特色:一、以故事縫合民間記憶與學院歷史研究;二、重現幾乎因漢化而消失的平埔族記憶;三、不只談歷史,也探索地名與社會的脈動。
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別於學者的立論,更感受到作者一貫展現出來的,對土地的熱情、對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以及鍥而不捨、努力探求的精神。值得讓讀者深思、回味,從而開始留心身邊可能帶著古老的身世記憶、甚或歷劫重生後,才終能來到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地名。
- 封面
- 代序 先有秀朗,後有枋寮,之後才有二八張、四十張,然後是艾德蒙、遠東ABC
-
大航海時代
-
大員、臺灣,埋冤?
-
叭嗹、萬里、金包里,串起一幅族群分布圖
-
夢裡.mon-nii.摸奶?
-
《東番記》中的地名是海盜、走私客的巢穴?
-
雞籠山只是出使琉球國的航標?
-
荷蘭番社戶口表記的是地名還是人名?
-
澎湖的地名為何「一成不變」?
-
荷蘭時代臺灣的地名是服務於轉口貿易?
-
西班牙海洋帝國時代在臺灣留下的印記
-
-
鄭氏時期
-
明鄭時代的里坊名,為什麼有一股濃濃的腐儒氣味?
-
明鄭軍屯地名隱含的政治經濟考量
-
-
清治時代
-
加蚋仔為何能取代雷裡而留存下來?
-
平埔古地名是如何一步一步流失的?
-
「張」在清代土地開發上代表的意涵
-
窠=坑?臺北盆地內客家地名的遺存
-
虎尾「應該」在哪裡?
-
糖有糖廍,樟有腦寮,獨茶無名
-
這個番社竟然「神奇」的保存下來!
-
-
日治時代
-
一九二○年地名大改制,奠定了臺灣現代地名體系的基盤
-
町;丁目;番地,內地化的起點
-
日本人叫Takao;打狗,臺灣人叫ハマセン;哈瑪星
-
西門町為何能頑強的存活下來
-
同樣是山,鳳山與旗山的「山」為何發音不同?
-
-
光復後
-
我混果貿的,你混哪兒?
-
產業勞力密集化、城市規劃無序化、地名批量化
-
馬公改回媽宮怎麼就那麼難!
-
- 版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