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那段歲月,本森的人生就像受到詛咒一樣,
不過三年光景,接連痛失愛妻、兒女、摯友,
原本堅持天天寫日記,暢談自身對生活的觀察,
重重打擊竟令他無法再提筆創作,一切只剩無助和沉默。
應該跟隨死者的腳步嗎?上帝又為什麼安排自己獨自活著?
沉寂與黑暗,從來就不是喧囂世界的騷擾者,
人生不該屈服命運,而要能自主決定未來的模樣。
▎即便是心頭所愛,也避不開陰影籠罩
在思及哲學相關的問題時,本森不免產生一種疑惑,
想要探索的事情還有很多,內心卻感到一陣陣空虛,
彷彿不管探究的主題多新穎,最終都難以避免「思想倦怠」
——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甚至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
「人們渴望投入上帝的懷抱,卻又常被無情地趕回陳腐局促的生活,為責任、勞作、飲食、睡眠所困擾,尤其還要與我們一樣無知的其他人,與那些驕傲自大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耐性聆聽他們自以為是的對世界萬物的闡釋。」
▎世間存在許多被曲解的藝術,只求華麗而毫無靈魂
本森前往一戶權貴人家,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哼唱舒伯特的歌,
對方的發音含混、語氣呆板、節奏單調,令作者感到相當不適。
但是對他們而言,觀察當下的情緒選擇相應曲目是不必要的,
重點在於這些曲子是出自舒伯特之手——「一切皆為虛榮」。
「一切循規蹈矩的作品——技法陳舊或是表現生硬沒有靈感的藝術,無論完成得多麼高超,多麼完美無瑕,終究一文不值,充其量只是另一種枯燥乏味的勞動。」
▎循環反覆的精神摧殘,無法掩飾的焦躁不安
據後世研究,本森的家族有遺傳性躁鬱症,
但當時的醫學技術尚未能給予明確診斷及對症下藥,
這使本森變得既多疑又脆弱,好像所有的關心都只是施捨,
他不可控地傷害最親密的家人,從而陷入痛苦而無法自拔。
「心情愉悅時,一切都輕鬆愜意,招之即來;而心情煩躁不安,百無聊賴,甚至心懷不滿時,雖不斷爭取,卻仍不能如意,到頭來只會感到心神俱疲。更糟糕的是,我不喜歡博取別人的同情,寧願自己孤獨、寂寞的承受。我從不自我憐憫,而且別人的憐憫會讓我感到羞愧、心虛。」
▎獨自面對生活的苦痛,備嘗孑然一身的落寞
本森一家人原本感情甚篤,生活也過得平淡幸福,
不料兒子埃里克、妻子莫德卻在三年間先後辭世,
最後連最貼心的女兒麥琪也沒能留住,離他而去,
剎那間天崩地裂,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苟延殘喘……
「看見後面的風景漸漸淡出視野,我的心情既沉重,又輕鬆。這像在荊棘叢生的人生中恣意翻滾,像故意拾起一簇簇的長矛刺向心臟,我儼然傷成了一隻渾身赤裸的動物,全身的皮膚都已脫落,每一次刺痛都讓我一陣蜷縮,血水如注般流淌。」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亞瑟.本森日記集,時間跨度從1888至1891年。短短三年內,經歷了人生的劇變:精神疾病突發,妻子、兒女相繼離世,甚至一位與自己相談甚歡的老友也不敵病魔的摧殘……原本悠然自在的日子不再。本森於文中記下自己心境轉變、無法繼續創作的原因,從一開始的樂觀堅持到最後將一切交付上帝,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不過三年光景,接連痛失愛妻、兒女、摯友,
原本堅持天天寫日記,暢談自身對生活的觀察,
重重打擊竟令他無法再提筆創作,一切只剩無助和沉默。
應該跟隨死者的腳步嗎?上帝又為什麼安排自己獨自活著?
沉寂與黑暗,從來就不是喧囂世界的騷擾者,
人生不該屈服命運,而要能自主決定未來的模樣。
▎即便是心頭所愛,也避不開陰影籠罩
在思及哲學相關的問題時,本森不免產生一種疑惑,
想要探索的事情還有很多,內心卻感到一陣陣空虛,
彷彿不管探究的主題多新穎,最終都難以避免「思想倦怠」
——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甚至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
「人們渴望投入上帝的懷抱,卻又常被無情地趕回陳腐局促的生活,為責任、勞作、飲食、睡眠所困擾,尤其還要與我們一樣無知的其他人,與那些驕傲自大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耐性聆聽他們自以為是的對世界萬物的闡釋。」
▎世間存在許多被曲解的藝術,只求華麗而毫無靈魂
本森前往一戶權貴人家,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哼唱舒伯特的歌,
對方的發音含混、語氣呆板、節奏單調,令作者感到相當不適。
但是對他們而言,觀察當下的情緒選擇相應曲目是不必要的,
重點在於這些曲子是出自舒伯特之手——「一切皆為虛榮」。
「一切循規蹈矩的作品——技法陳舊或是表現生硬沒有靈感的藝術,無論完成得多麼高超,多麼完美無瑕,終究一文不值,充其量只是另一種枯燥乏味的勞動。」
▎循環反覆的精神摧殘,無法掩飾的焦躁不安
據後世研究,本森的家族有遺傳性躁鬱症,
但當時的醫學技術尚未能給予明確診斷及對症下藥,
這使本森變得既多疑又脆弱,好像所有的關心都只是施捨,
他不可控地傷害最親密的家人,從而陷入痛苦而無法自拔。
「心情愉悅時,一切都輕鬆愜意,招之即來;而心情煩躁不安,百無聊賴,甚至心懷不滿時,雖不斷爭取,卻仍不能如意,到頭來只會感到心神俱疲。更糟糕的是,我不喜歡博取別人的同情,寧願自己孤獨、寂寞的承受。我從不自我憐憫,而且別人的憐憫會讓我感到羞愧、心虛。」
▎獨自面對生活的苦痛,備嘗孑然一身的落寞
本森一家人原本感情甚篤,生活也過得平淡幸福,
不料兒子埃里克、妻子莫德卻在三年間先後辭世,
最後連最貼心的女兒麥琪也沒能留住,離他而去,
剎那間天崩地裂,整個世界只剩下自己苟延殘喘……
「看見後面的風景漸漸淡出視野,我的心情既沉重,又輕鬆。這像在荊棘叢生的人生中恣意翻滾,像故意拾起一簇簇的長矛刺向心臟,我儼然傷成了一隻渾身赤裸的動物,全身的皮膚都已脫落,每一次刺痛都讓我一陣蜷縮,血水如注般流淌。」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亞瑟.本森日記集,時間跨度從1888至1891年。短短三年內,經歷了人生的劇變:精神疾病突發,妻子、兒女相繼離世,甚至一位與自己相談甚歡的老友也不敵病魔的摧殘……原本悠然自在的日子不再。本森於文中記下自己心境轉變、無法繼續創作的原因,從一開始的樂觀堅持到最後將一切交付上帝,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 序言
- 導言
-
1888年9月8日
-
瑞士
-
奇怪的心情
-
空虛的心靈
-
-
1888年9月15日
-
家
-
-
1888年9月18日
-
令人心痛的回信
-
我的書
-
聲譽
-
-
1888年9月25日
-
來訪的客人
-
封建思想
-
-
1888年10月4日
-
隱私
-
採訪
-
-
1888年10月9日
-
詩人
-
為生活而工作
-
-
1888年10月12日
-
藝術家的稟賦
-
藝術家和道德家
-
-
1888年10月21日
-
書的誕生過程
-
美的創造
-
-
1888年11月6日
-
藝術的偉大
-
-
1888年11月20日
-
藝術的偉大
-
-
1888年11月24日
-
乞丐的孩子
-
-
1888年11月25日
-
唐的來訪
-
文學的價值
-
-
1888年11月29日
-
自殺
-
-
1888年12月2日
-
冬日夕陽
-
隱沒的日子
-
-
1888年12月4日
-
結構與色彩
-
-
1888年12月10日
-
一個童話故事
-
與生活同步
-
-
1888年12月14日
-
四季的美麗
-
藝術家的渴望
-
藝術的評判標準
-
-
1888年12月22日
-
羅斯金與卡萊爾
-
災難的意義
-
-
1889年1月3日
-
不幸的凡人
-
墜入地獄
-
-
1889年1月8日
-
冬日世界
-
漂泊
-
我的渴望
-
-
1889年1月15日
-
何時停步
-
天才的奧祕
-
-
1889年1月18日
-
歇斯底里症
-
-
1889年2月1日
-
灰暗的影子
-
狂躁的神經
-
-
1889年2月3日
-
娛樂
-
-
1889年2月7日
-
絕望
-
衝突
-
禁門之內
-
-
1889年2月20日
-
礦井
-
預測
-
-
1889年2月24日
-
訪友
-
令人欣慰的友誼
-
-
1889年2月28日
-
安慰
-
-
1889年3月3日
-
《詩篇》第119首
-
-
1889年3月8日
-
死亡的陰影
-
體會
-
勇氣
-
-
1889年3月14日
-
職責
-
理想中的和諧
-
-
1889年3月20日
-
卡萊爾夫婦
-
事實與虛構
-
-
1889年3月28日
-
春晚
-
朝聖之旅
-
-
1889年4月4日
-
磨坊主
-
工作
-
-
1889年4月9日
-
盧梭
-
-
1889年4月14日
-
幻覺
-
歪曲的信仰
-
神祕中的神祕
-
-
1889年4月25日
-
罪過的含義
-
艱難的妥協
-
-
1889年5月2日
-
一首歌
-
生活的藝術
-
-
1889年5月8日
-
設計
-
-
1889年5月14日
-
神聖的雕塑
-
-
1889年5月23日
-
道德的標準
-
安慰
-
-
1889年6月4日
-
文化
-
文化與想像
-
-
1889年6月8日
-
正確的資訊
-
書的用處
-
-
1889年6月14日
-
新習慣
-
教書
-
教育方法
-
多樣的愛好
-
宗教教育
-
報春之路
-
-
1889年6月20日
-
教育的目標
-
-
1889年6月28日
-
羅斯金主義者
-
隱私
-
書的生命力
-
書的隱私問題
-
-
1889年7月1日
-
情緒
-
-
1889年7月8日
-
社交
-
-
1889年7月15日
-
成長
-
-
1889年7月18日
-
法蘭西斯.威利特
-
-
1889年7月28日
-
公立學校
-
人生之課
-
靈感的閃現
-
-
1889年8月8日
-
恐懼的陰影
-
-
1889年8月11日
-
埃里克病了
-
- 1889年8月12日
-
1889年8月13日
-
我的兒子,我的兒子
-
-
1889年8月19日
-
喪子之痛
-
-
1889年8月28日
-
魂牽夢縈
-
-
1889年8月30日
-
如釋重負
-
希望
-
-
1889年9月5日
-
摯愛與悲傷
-
-
1889年9月7日
-
生意倒閉
-
-
1889年9月12日
-
記憶
-
-
1889年9月15日
-
最後一次與埃里克散步
-
-
1889年9月20日
-
無法慰藉
-
黑暗中的心
-
-
1889年9月25日
-
母愛
-
-
1889年10月10日
-
搬家
-
-
1889年12月15日
-
告別
-
-
1890年2月10日
-
一所老房子
-
-
1890年4月8日
-
我們的新家
-
-
1890年5月16日
-
新的生活
-
難解的心結
-
-
1890年5月25日
-
常態的生活
-
單調的談話
-
-
1890年6月3日
-
人生的境界
-
-
1890年6月18日
-
一位新朋友
-
花園散步
-
老先生
-
一次談話
-
老先生的經歷
-
問題所在
-
上帝的旨意
-
啟迪
-
-
1890年7月10日
-
新的生活
-
心靈的成長
-
-
1890年8月25日
-
莫德病了
-
心靈的歸宿
-
-
1890年9月6日
-
生活的陰影
-
麥琪
-
-
1891年2月6日
-
對麥琪的打擊
-
孤獨
-
-
1891年2月8日
-
等待
-
幻象
-
-
1891年2月10日
-
一個寓言故事
-
孩子與花園
-
孩子
-
-
1891年2月14日
-
落空的意願
-
-
1891年2月18日
-
羔羊
-
-
1891年3月8日
-
遙遠的希望
-
-
1891年4月3日
-
體驗人生
-
- 1891年4月24日
-
1891年5月10日
-
上帝般的平和
-
-
1891年6月6日
-
鄉間小徑
-
-
1891年6月20日
-
上帝的智慧
-
-
1891年6月24日
-
帶翅膀的鮮花
-
-
1891年7月8日
-
基督教科學
-
-
1891年7月19日
-
流便的悲傷
-
-
1891年8月18日
-
死亡之榻
-
-
1891年10月12日
-
見證
-
平和之路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