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分崩離析的陣營:抗戰中的國民政府(1937- 1945)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6892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軍事在20世紀中國政治與社會舞臺中扮演了無比重要的角色,
自北伐起,軍事和政治之間的關係就已非常密切,
到了對日抗戰時期,彼此關係愈加緊連,
戰事和戰局影響內政,內政品質和效率又影響戰爭。
本書強調軍政之間的互動關係,
試圖把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後方黨政軍的狀態和前線的戰事,
納入一個整體性的分析架構之內。
由於國民黨北伐的速成,重要軍國大計多是談判妥協的產物,因此清末以降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軍閥對立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是隱藏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假象之下。隨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這些妥協的後果逐漸浮上檯面,不但各地軍閥對於抗戰陽奉陰違,只求自保;甚至連國民黨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致使蔣介石有「一生之苦厄全在於黨務也」的感嘆。
透過本書對相關檔案、日記的梳理,可以觀察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內外交迫,無論是戰場上的節節失利,或是地方實力派的強硬,以及國民黨本身的腐化與分裂,都早有預兆,而這似乎也預示著戰後中國的命運。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次
  • 自序
    • 註釋
  • 第一章 抗戰前國民政府特色
    • 一、北伐後遺症
    • 二、國民政府的軍事導向,1928-1936年
    • 三、南京政府軍事運作的特徵
    • 四、南京時期黨政地位的邊緣化
    • 五、南京政治的影響
    • 六、南京政府籌劃抗日的軌跡
    • 結語
  • 第二章 戰場上的災難:1937-1945年
    • 第一節 抗戰初期
      • 一、盧溝橋事變
      • 二、「戰」與「和」的選擇
    • 第二節 淞滬會戰
      • 一、選擇在上海作戰的戰略思考
      • 二、戰爭過程——攻擊、對峙、死守和撤退
      • 三、戰爭的失敗
      • 四、戰場外的考慮
      • 五、南京保衛戰
      • 六、戰爭失敗的後果
      • 七、1937年綜合回顧
    • 第三節 武漢會戰
    • 第四節 日本新戰略浮現
    • 第五節 1939年冬季攻勢及其影響
      • 一、 攻勢的背景——國軍重整旗鼓
      • 二、冬季攻勢的發動及戰果
      • 三、新戰略失敗的原因
      • 四、冬季攻勢失利的長遠影響
    • 第六節 豫湘桂會戰
      • 一、日本的對華政策
      • 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潰敗
      • 三、日軍一號作戰的意義
      • 四、國軍豫湘桂作戰過程
    • 結語
  • 第三章 分崩離析的抗戰陣營:地方實力派的素描
    • 第一節 四川狀況
      • 一、川軍在省外
      • 二、川將在省內
      • 三、對社會的破壞
      • 四、蔣介石的期望和失望
    • 第二節 山西狀況
      • 一、山西特色
      • 二、抗戰初期
      • 三、形勢轉變
      • 四、抗戰立場曖昧化
    • 第三節 雲南狀況
      • 一、政治軍事的半獨立狀態
      • 二、雲南對抗戰的影響
    • 第四節 兩廣狀況
      • 一、廣西
      • 二、廣東
    • 第五節 大西北地區狀況
      • 一、回教地區
      • 二、新疆
      • 三、西藏
  • 第四章 抗戰時期國內政治軍事大格局
    • 第一節 地方實力派的動量
      • 一、地方實力派和地方主義
      • 二、地方實力派的政治選擇
      • 三、「嫡系」和「雜牌」的爭端
    • 第二節 國民政府和地方實力派互動的流程表
      • 一、1937-1939,倉皇失措的反應
      • 二、1939-1941,冬季攻勢的後果與抗戰頭四年總結
      • 三、1941-1942,新關係顯現
      • 四、1942-1945,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惡化
    • 結語
  • 第五章 軍事改革的崎嶇道路:中國自主性的努力
    • 第一個階段 1937年7-12月(5個月)
      • 一、軍隊各自為政,無法建立統一指揮系統
      • 二、作戰效率低落的問題
      • 三、官兵紀律敗壞問題
    • 第二個階段 1937年12月-1941年12月(48個月)
      • 一、兵力補充
      • 二、軍隊素質
      • 三、武器裝備
      • 四、組織改革
      • 五、國民政府對付地方實力派的措施
    • 第三個階段 1942年1月-1945年8月(共44個月)
      • 一、高級軍官的才識和領導能力
      • 二、一般軍官的養成教育
      • 三、中央部隊的派系化
      • 四、殘酷的錘煉
  • 第六章 美國參與軍事整編的辛酸和成果
    • 第一個階段 1941年12月-1944年10月(史迪威時期35個月)
      • 一、武器裝備
      • 二、軍隊整改
      • 三、史迪威軍事整改大計劃
      • 四、美國對國軍整編的盲點和貢獻
      • 五、1944年軍事整改工作的失敗
      • 六、一個發人深思的歷史諷刺
    • 第二個階段 1944年11月-1945年8月(魏德邁時期10個月)
      • 一、魏德邁新作風
      • 二、蔣介石的新反應
      • 三、中美合作範圍的擴張
      • 四、新合作的成果
    • 結語
  • 第七章 喪失人心的政治(一):上層政府的頹廢化
    • 第一節 戰時中央政府的品質
      • 一、先天不足
      • 二、後天失調
    • 第二節 上樑不正——孔祥熙的領導
      • 一、對抗戰的立場
      • 二、個人作風
      • 三、家人惹起的非議
      • 四、孔祥熙引起的政治風暴
      • 五、兩個案例
    • 第三節 國家財政困境
    • 第四節 財經政策
      • 一、財源枯竭
      • 二、發行公債
      • 三、借款
      • 四、開放法幣發行量
      • 五、財政控制的虛弱化
    • 第五節 通貨膨脹及後果
      • 一、通膨資料
      • 二、政府的對策
      • 三、受害人群和受害程度
      • 四、通膨對於抗戰巨大影響
  • 第八章 喪失人心的政治(二):基層統治的粗暴化
    • 第一節 新縣制
      • 一、制度設計
      • 二、人事布局
    • 第二節 地方幹部的素質
    • 第三節 政治支持——中央與地方的緊張關係
    • 第四節 地方基層權力結構
    • 第五節 糧食政策——田賦徵收和附加稅
      • 一、法規制度更改
      • 二、執行人員的缺失
      • 三、部隊橫暴搜刮
      • 四、其他軍隊雜費
      • 五、軍隊徵糧使用的手段和造成的後果
      • 六、巧立名目的稅務重擔
    • 第六節 兵役政策
      • 一、徵兵制度
      • 二、執行缺失
      • 三、壯丁的苦難
      • 四、政治的偏失
      • 五、徵伕現象
      • 六、中央地方關係的影響
    • 結語
  • 第九章 肌體萎縮的黨
    • 第一節 對國民黨研究的反思
      • 一、作為精英政黨
      • 二、作為代表商界利益的黨
      • 三、作為法西斯型政黨
      • 四、作為群眾運動的黨
    • 第二節 戰時的中央階層國民黨
      • 一、中央領導層
    • 第三節 地方基層的黨
      • 一、戰前的黨
      • 二、戰時黨員隊伍
      • 三、基層黨務工作
    • 第四節 缺乏自我革新能力的黨
      • 一、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態度
      • 二、改革對策和成效
    • 第五節 黨內派系鬥爭白熱化
      • 一、戰前與戰時派系活動質與量的轉變
      • 二、蔣介石營壘內的分裂
      • 三、捨身亡命的衝刺
    • 第四節 戰時國民政府黨政軍結構之縱觀
  • 第十章 對抗戰史的一些反思
    • 第一部分:國力的鞏固——殘酷的科技硬體競爭
    • 第二部分:國民素質的提升——立國的軟體
    • 第一節 領導層
    • 第二節 群眾層
      • 一、交戰國人命犧牲的對比
      • 二、犧牲數據的深層原因——國民素質
    • 第三節 知識分子(知識青年)的特殊角色
    • 第三部分:國家生存的挑戰
      • 一、百年歷史縮影
      • 二、中美關係的歷史背景
      • 三、美國外交的基本指標
      • 四、中美關係的長期性挑戰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