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06360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內容簡介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
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

睡眠障礙/尿失禁/玩排泄物/情緒失控/
不講理/失智失蹤/時空錯亂與妄想……
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

▍沒有問題行為,只有未被妥善理解的需求與感受──
▍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失智症照顧者的常見崩潰情境:
●為什麼好說歹說,他就是不洗澡?!
●總是忘記吃過飯,怎麼辦?
●老是喊著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還吵著要回老家。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還抓起排泄物塗牆。
●懷疑幫傭偷東西;妄想老伴搞外遇。
●無故動怒,出現暴力行為。
●明明失智了,卻仍管東管西,還想外出找工作。
●想跟他講道理,但完全不管用,兩人愈鬧愈僵、彼此都受傷……


▍失智長輩並非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
▍因此更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

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

★名人推薦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照顧者)
__專文作序

王培寧(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
朱為民(台中榮總家醫部家醫科主任)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張曼娟(作家、照顧者)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劉秀枝(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__一致推薦


陳醫師貼近失智者的心法,連執業精神科多年的我都佩服不已。更令人驚豔的是,她將自己與子女相處的點滴穿插在各種溝通情境中,巧妙避開傳統心理學術語的詰屈聱牙,讓深陷泥淖的照顧者看了,不只如醍醐灌頂,還能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從中汲取照護長路繼續前進的能量。──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一本充滿愛與智慧的作品。乃菁醫師將她的專業以親切關懷的語句,娓娓道出如何站在失智長輩的角度,以理解、支持他們的方式,而非我們自認為好的方式來互動,體現出真正的愛與尊重。──王培寧(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認知症患者是位「認知功能」逐漸缺損的「人」。對照護者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先認識:什麼是認知功能?認知功能逐漸缺損過程中,如何影響原本的生活功能?第二大挑戰,是如何重新認識原本熟悉、現在卻感到陌生的人。第三大挑戰,是暫時放下「自己」,建構一個溫馨的照護者。陳乃菁醫師的這本大作,正是幫助認知症照護者來面對這三大挑戰。──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政顧問)

失智照護是重要的照顧課題,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失智者的心理需求和狀態,本書不僅提供專業醫療的意見,也洞察家屬和病患照顧溝通的痛點和建議作法,打破誤解迷思,解決照護的困境,尋求妥善的治療和照護模式。最好的照顧,不是只有看到失智病症,而是尊重和理解失智患者的需求。這本書提供了穿越失智照顧迷霧的出口。──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在某次的照顧者活動,我與乃菁醫師同台。我們一起經歷整天的錄影後搭高鐵要回家。上了高鐵,已經身心疲憊的我,看到乃菁醫師拿起筆電,開始劈里啪啦打起字來寫文章。乃菁說,這就是她的書如何產生的:一次次穿梭南北之間的路程,讓她可以將失智症家庭的故事,好好記錄下來成為寶貴的學習經驗。
台灣的失智症家庭很幸福,因為有一位神經內科的醫師,她同時扮演許多專業角色,不厭其煩,不怕辛苦,努力帶給所有失智症的照顧家屬一線曙光、一道家庭的希望、一個友善的社會!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 封面
  • 作者簡介
  • 後青春 Restart
  • 聯合推薦
  • 推薦序──最貼近失智患者的照顧心法
  • 自序──先尊重,再照顧
  • 輯ㄧ 生理篇──常見的崩潰照顧日常
    • 好說歹說,就是拒絕洗澡──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好好了解他過去的生活
    • 老是忘了吃過飯,怎麼辦?──少量多餐控熱量,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 日洗三次澡、頻繁換衣,有必要嗎?!──下定論前,想想他們過去的習慣與心理
    •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照顧需要耐性,也需以尊重感受為前提
    • 失智親人抓糞塗牆,怎麼辦?──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才能對症下藥
    • 為什麼每到晚上就不睡覺?──多給時間等待,勝過加強用藥量
    • 如何避免失智失蹤?──訓練「求助能力」是關鍵
  • 輯二 行為篇──想跟他講道理,卻完全不管用
    • 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自由是不論老少都需要的生活動力
    • 「媽媽一天到晚懷疑看護偷東西……」──失智帶來的錯亂與妄想,順勢而為好過硬性糾正
    • 失智後,像恐怖情人一樣爭風吃醋的長輩──想被愛是人性,對兒女、老伴都有渴愛的焦慮
    • 失智長輩總是吵著「找媽媽」──父母是「愛與安全感」的象徵
    • 失智後,出現暴力行為──問題行為的背後,往往是恐懼
    • 「你們都偷說我壞話!」──照顧情緒很關鍵,失智長者的心因想保有自尊而脆弱
    • 明明退化了,卻仍堅持要管事……──看見長輩害怕自己「沒用了」的恐懼,與被尊重的需求
    • 老夫老妻了,卻還懷疑老伴外遇……──家庭間親密關係的確立,是不分年齡的心理需求
  • 輯三 心理篇──照顧者迷思與溝通心法
    • 「為什麼媽媽這麼難搞?!」──溝通的關鍵是,不帶成見的傾聽
    • 為什麼長輩說「好」卻又不開心?──照顧者需要聽懂字面背後的真意
    • 「爸爸走路常跌倒,乖乖在家比較好」──「我是為你好」,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
    • 與其督促他做復健,不如為他找誘因──不拘泥用詞與方法,溝通就能更順暢
    • 堅持外出工作的阿公,為什麼有理說不清?──對待失智者,講道理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 抱怨身體痛,卻又查不出原因?──「愛」,是心因性小病小痛的解藥
    • 愛我,就要照我的話做?──有時,不聽話也是一種愛
  • 輯四 照顧大智慧
    • 認知測驗的分數讓人好焦慮──日常中的表現,才是真正的成績
    • 即使失智,也有自尊心,也害怕丟臉──同理並借力使力,便能巧妙應對
    • 失智無法逆轉,但能讓他做個被愛的失智者──保持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是照顧失智患者的關鍵
    • 即使送到機構,也需要「課後複習」──安排活動不是為了殺時間,學習需要家人一起參與
    • 運動是為了能跌得漂亮──失智長輩與照顧者都要多動
    • 照顧失職的父親總有萬般糾結……──愛恨交纏的照顧關係,仰賴子女的智慧和寬容
    • 媽媽變得易怒,還會打人,一定是失智了?!──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 也曾想要放棄,直到見她跌倒,卻不哭不鬧……──在失智照護中,看見全然的愛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