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15768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天有不測風雲,人又豈能料乎?▍

科技的進展不僅因人類追求生活而改變,也因破壞而產生轉折。二戰期間科學為戰爭服務,不只是我們熟知的原子彈研究,就連最習以為常的「天氣」,也變為專屬國家的武器。當時各國的氣象學者發揮自身所學,為國家提供天氣預報,成為軍事活動的一環。
 
1944年中,美軍攻下塞班島,開始整建機場,以B-29型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飛向日本本土,進行轟炸任務。不久,海軍艦隊也開始突擊菲律賓、臺灣、沖繩的日軍基地,包括著名的臺灣沖航空戰。這時候,氣象情報就顯得非常重要。除了珍珠港、澳洲達爾文、阿留申群島的氣象報告以外,美方還利用了駐華美軍的氣象報告,以及國軍在東南沿海,由戴笠軍統局與美軍共同訓練的中美合作所氣象情報,更有軍統局潛伏在淪陷區、香港、菲律賓、越南、緬甸的情報人員所蒐集來的日軍氣象報告。
 
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比較晚,從晚清透過傳教士的譯介,將西方氣象學傳入中國。民國建立以後,雖然在北京設有中央觀象臺,然而地方層級卻因為經費的考量,沒有辦法擴大觀測規模。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後,在留美氣象專家竺可楨的努力下,中國各地氣象事業開始有了新的局面。也隨著科學與武器的進步,為空軍這個新銳軍種帶來更強大的攻擊能力,但最為仰賴氣象情報的也是空軍。

抗戰爆發,氣象情報與作戰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氣象觀測部門需要大幅地拓展來適應戰局。特別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與美國成為軍事同盟,美軍派遣專家到中國提供氣象技術援助,不僅改善了觀測的品質,也增進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可以說,這時候中國的氣象發展,有著美國深刻的印記。
 
本書以中國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幾個機構—航空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央氣象局、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做為分析對象,從國民政府的視角討論戰時中國的氣象事業,以「戰爭」做為推動力,了解其中帶來的氣象技術與制度變遷。

戰後的中國,也因為有了戰時的經驗,為氣象制度帶來嶄新的契機。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民國論叢∣總序
  • 推薦序
  • 推薦序
  • 緒論
  • 第一章 西方氣象學的引進與軍事應用
    • 第一節 近代中國氣象知識的譯介與氣象機構的建立
    • 第二節 軍事氣象學的介紹與應用
    • 第三節 小結
  • 第二章 中國空軍氣象組織的運作與發展
    • 第一節 戰時空軍氣象組織與業務的開展
    • 第二節 氣象人員的補充與訓練
    • 第三節 戰爭之下空軍氣象業務的困境
    • 第四節 小結
  • 第三章 中研院氣象所與中央氣象局
    • 第一節 戰前全國氣象網的構思
    • 第二節 成立中央氣象局
    • 第三節 小結
  • 第四章 中央氣象局測候網的建置與功用
    • 第一節 氣象情報網絡的建立與擴展
    • 第二節 設所地點的選擇與衍生問題
    • 第三節 氣象情報的整理與應用
    • 第四節 小結
  • 第五章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氣象情報
    • 第一節 梅樂斯來華考察與合作交涉
    • 第二節 中美合作所的氣象組織與業務
    • 第三節 各類型氣象站及其特色
    • 第四節 小結
  • 結論 承先啟後──中國的新氣象
  • 附錄、附圖
  • 後記
  • 徵引書目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