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粵劇戲橋,不只是宣傳劇目及演出,更是感知一種藝術形式在不同時代生命力的重要媒介!這本《紙上戲台》分六大主題,內含清末民初至今約一百份珍貴戲橋檔案,涵蓋港澳、兩廣地區乃至東南亞及北美等海外華人社區,涉及戲院、戲班、劇目、名伶、廣告、裝飾諸多維度,是一部集粵劇表演、廣告宣傳、圖文設計的百年變遷之作!
1.戲橋內容大梳理:各地文化×裝幀設計×名伶留影×消失戲院×票價演變×劇作傳承
2.戲橋形式全拆解:戲院徽標×劇團班牌×藝術字體×紋樣插圖×廣告金句×行當譜系
3.戲橋作用深挖掘:介紹劇目演出×街頭張貼告示×另附商業廣告×廢品回收利用×……
總而言之,通過本書,可以一窺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華人社區,有關地方曲藝及方言文化演變的時代縮影。
1.戲橋內容大梳理:各地文化×裝幀設計×名伶留影×消失戲院×票價演變×劇作傳承
2.戲橋形式全拆解:戲院徽標×劇團班牌×藝術字體×紋樣插圖×廣告金句×行當譜系
3.戲橋作用深挖掘:介紹劇目演出×街頭張貼告示×另附商業廣告×廢品回收利用×……
總而言之,通過本書,可以一窺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外華人社區,有關地方曲藝及方言文化演變的時代縮影。
- 序言
-
導論 走進粵劇
-
01 粵劇特性
-
02 粵劇源流
-
03 粵劇行當
-
04 粵劇例戲
-
05 粵劇劇本
-
06 粵劇音樂
-
07 粵劇在今天
-
08 粵劇戲橋的意義
-
-
第一章 從戲橋看各地文化
-
01 志士班在菲律賓的多語種戲橋
-
02 國中興為香港的醫院籌款
-
03 廣東開平幕沙橋開幕及特色舞龍
-
04 澳門戲橋上的葡萄牙文
-
05 美國戲橋,中英兼備
-
06 筲箕灣譚公天后寶誕
-
07 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週年紀念
-
08 尹自重旅美演奏名曲助慶
-
09 文革後重排《蝴蝶杯》
-
10 盂蘭勝會在檳城
-
11 穗港紅伶合作新劇
-
12 珠港劇團交流持續
-
13 福音粵劇《挪亞方舟》
-
14 經典話劇改編《德齡與慈禧》
-
-
第二章 從戲橋看設計概念
-
01 突顯商業廣告
-
02 戲院劇團並重
-
03 名伶照片添號召
-
04 長型摺頁設計
-
05 融合日本文化
-
06 漸變色彩效果
-
07 手繪漫畫式設計
-
08 零商業元素,篆書帶出肅穆莊嚴
-
09 紅藍雙色設計,內地八○年代經典模式
-
10 扇形戲橋,設計編排有難度
-
11 以演員劇照和造型推廣新劇
-
12 以行書氣韻來突出劇名
-
13 生旦配搭作招徠
-
14 半邊臉譜作佈局
-
15 不規則形狀加特別摺法
-
16 對門摺頁見心思
-
-
第三章 從戲橋看名伶留影
-
01 正新北、西洋女
-
02 新珠
-
03 譚蘭卿
-
04 半日安、上海妹
-
05 新靚就、蘇州麗
-
06 黃侶俠
-
07 靚少佳
-
08 桂名揚、梁素琴
-
09 馮峰、婉笑蘭
-
10 白玉堂、羅麗娟、李海泉
-
11 羽佳、劉麗荷
-
12 石燕子、任冰兒
-
13 盧海天、秦小梨
-
14 黃金愛
-
15 羅品超
-
16 羅家寶、羅艷卿
-
17 尤聲普
-
-
第四章 從戲橋看消失的戲院
-
01 大新天台劇場(廣州)
-
02 中華戲院(越南堤岸)
-
03 華僑戲院(越南堤岸)
-
04 東樂戲院(廣州)
-
05 大同戲院(江門)
-
06 中央戲院
-
07 高陞戲園
-
08 東樂戲院
-
09 皇都戲院
-
10 太平戲院
-
11 香港大舞台
-
12 新舞台戲院
-
13 普慶戲院
-
14 百麗殿
-
15 利舞臺
-
-
第五章 從戲橋看票價變遷
-
01 廣州抗戰早期,以座位分設不同票價
-
02 越南戰前戲橋的越南文與越南幣
-
03 香港1950年代初的連稅票價
-
04 內地「鉅額門票」與第一版人民幣
-
05 澳門1950年代初的澳幣票價
-
06 越南1950年代的越幣票價
-
07 香港籌款活動的票價情況
-
08 新加坡1960年代的新幣票價
-
09 香港1980年代的惠民票價
-
10 「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新光觀劇票價演變
-
11 香港1990年代政府轄下地區會堂票價
-
12 香港1990年代一般戲院票價
-
13 緊跟潮流,開設粵劇郵購訂票
-
14 香港1990年代公共表演場館的票價
-
15 2000年代內地劇團赴港演出票僄
-
16 2010年代新落成的香港戲曲中心票價
-
-
第六章 從戲橋看粵劇傳承
-
01 花旦絕技之踩蹻
-
02 白玉堂堅持行當齊全
-
03 薛派女翹楚陳皮梅
-
04 任劍輝承前啟後
-
05 舞台新裝備之宇宙燈
-
06 大龍鳳保留粵劇傳統
-
07 大馬粵劇之母蔡艷香
-
08 內地名劇精髓示範
-
09 重演經典名劇《紅梅記》
-
10 推陳出新《李後主》
-
11 林家聲告別舞台匯演
-
12 漢風融合創新意念
-
13 普及粵劇南派藝術
-
14 阮兆輝從藝專場起示範
-
15 陳好逑打造新角色
-
16 當下再搬演傳統例戲
-
- 後記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