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剝洋蔥教養法:落實不打罵育兒的三個心法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971642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撥雲見月抽絲剝繭,那差事指日可待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勤練習必有所成

當你翻開《剝洋蔥教養法》,便打開了一種可能性——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本書分享的是,不打罵小孩是有可能的,要加以落實也是有方法的。在育兒的日常中,之所以會打罵,往往是因為前面有事發生,那事才是焦點,若能培養「剝洋蔥」的習慣,將有助釐清和處理問題的癥結點。想真正落實不打罵育兒,並不是靠捏大腿、翻白眼或說氣話,而是憑藉「納猜試」(那差事):接納、猜想及嘗試。

接納、猜想及嘗試,是作者楊鎮宇從自己帶兩個孩子的育兒經驗,以及多年來參與親子共學團,和許多家長小孩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來的三個心法。本書的思路架構便由「接納篇」、「猜想篇」及「嘗試篇」組成,這三大篇將分成九章循序漸進來談,用以回答「如何做到不打罵育兒」這個問題。在這九章中,將介紹實用的概念,也分享豐富的技巧和生動的案例。

【接納篇:當鏡子,不當警察】
親子互動的時光,無法快轉,也急不得,小孩的成長需要時間,大把大把的時間。大人當鏡子,鏡映小孩的狀態,接納小孩的狀態即可。不行、站好、不要動、快一點,好比警察下命令。這類語言若成為大宗,充斥在小孩的生活中,久而久之他會跑給你追,就算身體跑得沒你快,但他的心靈肯定遠颺。更何況有朝一日,他會長大,身體會跑得更快……。

【猜想篇:當偵探,不當法官】
古人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在親子互動中,有事發生,層出不窮的家務事,如何是好?對、不對、好、不好,好比法官判案,小等一下,法槌且慢敲下。若沒有先猜想事情之原委、心情之轉折,若沒有偵探抽絲剝繭找線索,如何破案?

【嘗試篇:當陪練員,不當唐三藏】
小孩成長,磕碰難免,這時身旁若來了個唐三藏,朗朗念經,成長路上一路碎念沒有停嘴,小孩摀住耳朵或關上心扉,也是可以想見的了。小孩若事事不敢嘗試,錯是少了,但對也不會增加,不如鼓勵且陪伴小孩做嘗試,這就是陪練員的任務了。

當大人練習接納、猜想及嘗試時,無形中也在經營一種氛圍,就是我們相信誠實、創意和勇氣很重要,並且練習身體力行,這是可以影響小孩的地方。相反地,如果以打罵為主,小孩養成的慣性是害怕、壓抑和爆炸,他們信奉的價值觀會是比誰拳頭大,習慣訴諸武力,而不是論之以理、動之以情。談情感需接納,論道理靠思辨,臺灣社會以前沒有這習慣,所以許多大人才會認為,帶小孩怎麼可能不打罵,無法相信這個可能性,因而不習慣去嘗試。

教養就像剝洋蔥,剝到最後,不會是虛空。關於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我們相信是存在的,你呢?如果你願意嘗試看看,那麼,來吧,跟著我們一起啟程!
  • 書封
  • 前言/撥雲見月抽絲剝繭,那差事指日可待
    • 打罵本身不是問題,死抓著打罵不放才會是問題
    • 打罵之前,發生什麼事?
    • 不打罵,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 第一篇/接納:當鏡子,不當警察
    • 第一章/不打罵,有什麼用?
      • 常見方法(一):適度體罰──有用,也有副作用
      • 常見方法(二):責罵──小孩不敢信任自己的感受
      • 常見方法(三):轉移注意力──問題還會來,能力也沒鍛鍊到
      • 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 如實面對,才是改變的起點
      • 達賴喇嘛也會懊悔
    • 第二章/小孩講不聽,大人怎麼辦?
      • 主張(一):決定──小孩時常「被決定」,會沒有信心
      • 主張(二):評價──小孩時常「被評價」,可能會致命
      • 主張要附上理由
      • 給感受一席之地
      • 接納心情就是處理事情的一部分
      • 事情加心情
      • 概括用語易生誤解
      • 問事實,有助覺察
    • 第三章/同理感受,不等於同意行為
      • 情緒不是壞蛋,是彩蛋!
      • 區分行為與思想,區分小孩和大人
      • 同理是,和小孩的感受站在同一側
      • 問題是,怎麼跟小孩的心情接上線
  • 第二篇/猜想:當偵探,不當法官
    • 第四章/好奇心就像X光
      • 「往前好奇」和「在後評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比例問題
      • 有情緒很正常,了解原因最重要
      • 剝洋蔥的練習隨時可做
      • 看行為裡頭的心情
      • 往前回應需求,而非在後回應主張
    • 第五章/先體驗,再談觀念
      • 不體罰的體驗
      • 他的情緒大海,他當主人
      • 「你現在才知道喔」
      • 他的體驗,而非你的觀念,才是學習的起點
      • 真正叫你醍醐灌頂的,只能是一段經歷
      • 教育,就像是學習者精神主體的接生婆
      • 皮皮想拿天花板的螢光星星
    • 第六章/猜想比答對還重要
      • 帶有預設的提問:小孩不易跳脫大人的預設
      • 點出預設的猜想:你是因為    ,所以     嗎?
      • 貼近事實的猜想:我有注意到    ,發生什麼事情了呢?
      • 落實「猜想比答對還重要」是一場教學革命!
      • 「人類為什麼會來到地球呀?」
  • 第三篇/嘗試:當陪練員,不當唐三藏
    • 第七章/擴充,而非禁止
      • 千斤頂
      • 副駕駛
      • 上路
    • 第八章/找共識,而非拚輸贏
      • 理解──心情和思維
      • 拆解──行為和動機
      • 標準解──不是聽大人的,也不是聽小孩的,而是聽道理的
    • 第九章/甲地學,乙地用
      • 跟生活的關連
      • 問題導向的教學
      • 用已知應對未知
  • 結語/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勤練習必有所成
  • 後記
  • 參考書目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