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多種不同挑戰以及劇烈的結構變化,如今,黨國體制面對社會穩定和政權存續之間存在的張力。一方面,國家應對社會使用強勢策略或許可以維繫政治權力的壟斷,但另一方面,國家唯有採取更加包容的相處模式,治理品質和政權正當性才得以強化。
本書關注國家—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採用一種全新的演化架構,探索在中國的若干治理領域當中,國家如何與非國家的行動者產生互動和關聯。多位作者使用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發現在不同領域當中國家和社會的互動關係隨著時間而改變,某些領域建構了建設性的互動關係,但某些領域呈現持續衝突。此一演化途徑提供了更為細微的觀察,讓我們得以窺見黨國體制如何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變化,時而行使強制力量,時而採取彈性的對策或政策調整。
本書關注國家—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採用一種全新的演化架構,探索在中國的若干治理領域當中,國家如何與非國家的行動者產生互動和關聯。多位作者使用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發現在不同領域當中國家和社會的互動關係隨著時間而改變,某些領域建構了建設性的互動關係,但某些領域呈現持續衝突。此一演化途徑提供了更為細微的觀察,讓我們得以窺見黨國體制如何隨著不同的環境條件變化,時而行使強制力量,時而採取彈性的對策或政策調整。
- 封面
- 目次
- 謝詞
- 策畫者序│從《威權演化論》看臺灣當代中國研究的新方向◎林宗弘
- 作者簡介
- 本書用表
- 本書用圖
-
第一部 導論
-
1 中國的演化式治理:威權主義下的國家與社會互動◎蔡欣怡
-
2 測量中國演化式治理當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檢驗現有文獻(2005-2015)◎徐斯儉、張鈞智
-
-
第二部 社區治理
-
3 威權政體下的參與?北京業主行動主義對立法的影響◎鄭有善
-
4 蜂巢化的公民社會:社區治理議題的公共參與◎徐斯儉、周睦怡
-
5 基層社群的抗爭與吸納:廣東南海的徵地衝突◎陶逸駿
-
-
第三部 環境與公共衛生治理
-
6 中國的愛滋治理:國家、社會與國際行動者的三方互動◎王占璽
-
7 非零和賽局:中國的國家社會互動和反垃圾焚燒廠運動◎徐斯儉、王敬智
-
-
第四部 經濟與勞動治理
-
8 分權與差序型勞動政策治理:中國《勞動合同法》在珠三角的實施情況◎鄭志鵬
-
9 以工人之名治理外資:富士康工人自殺事件後的黨國與勞資關係◎林宗弘
-
10 政府強化勞動立法的非意圖性結果◎方琮嬿
-
-
第五部 社會與宗教治理
-
11 中國反家庭暴力運動中的國家與社會互動◎伍維婷
-
12 地方參與國家的策略:媽祖信仰的文化正當化和遺產化◎古明君
-
13 治理「不受歡迎的」宗教:後毛澤東時期中國基督教會與國家的互動演變◎黃克先
-
- 跋│中國演化式治理和新冠危機◎裴宜理
- 版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