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華民國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以主權在民的理念立國的國體,也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效地以國家名義在國際間行使主權的國體。以1949年為分界點,兩個階段的民國,既有理念的連續,也有因兩岸之間百年來的複雜關係,以及意識型態的分歧,而出現的現實曲折。
《思考中華民國》從現代化轉型的角度立論,主張中華民國是中西現代化模式的整合,往上回應了王陽明、黃宗羲、王船山等儒者的呼喚,並在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整合了滾滾西潮帶來的民主體制設想,形成國史上第一個民主體制。本書並從「風土的地緣政治學」、「內在的兩岸性」的觀點著眼,詮釋臺灣與中華民國的內在發展關係,不僅繼承當代新儒家宣言的精神,更反映立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公民之觀點。
《思考中華民國》從現代化轉型的角度立論,主張中華民國是中西現代化模式的整合,往上回應了王陽明、黃宗羲、王船山等儒者的呼喚,並在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整合了滾滾西潮帶來的民主體制設想,形成國史上第一個民主體制。本書並從「風土的地緣政治學」、「內在的兩岸性」的觀點著眼,詮釋臺灣與中華民國的內在發展關係,不僅繼承當代新儒家宣言的精神,更反映立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公民之觀點。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序言
- 目次
-
導論 從原點出發的思考
-
一、國體如何成為思考的對象
-
二、新體用論的問答邏輯
-
三、公民資格與良知主體
-
四、兩岸性與正命原則
-
五、結論:從原點出發
-
-
第一章 儒家的現代化別裁:第一種新文化運動
-
一、前言:新文化運動光譜再議
-
二、五四運動時期的儒家文化圈
-
三、戊戌儒者:新中國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第一代
-
四、主體的深化:梁漱溟與熊十力
-
五、道德主體對上科學主義:人生觀論戰的意義
-
六、憲政民主之說:從梁啟超到海外新儒家
-
七、結論:政治制度最終的型態
-
-
第二章 舊邦新命:中華民國的理念
-
一、前言:混合的現代性
-
二、新三民主義與先行者的圖像
-
三、孫中山的民主論與儒家源流
-
四、中華民國的國父:一位?兩位?零位?
-
五、跨越民國史範圍的思考
-
六、結論:納立憲派於中華民國,納中華民國於中華文教之統
-
附錄:各省諮議局議長、副議長人名、功名一覽表
-
-
第三章 革命文學的興起:個性與階級性的消長
-
一、前言:筆打敗了劍
-
二、渾沌中無根基可立的個體主義07
-
三、革命文學與紅色太陽的升起
-
四、別了,親情
-
五、結論:超越對立的兩極
-
-
第四章 革命動力學:光、影與土地的神話意識
-
一、前言:革命成功的神祕
-
二、摩羅與幽暗意識
-
三、漆黑一團的生命大流
-
四、幻光魅影
-
五、依靠這一片黃土
-
六、甦醒的神話力量
-
七、結論:光影的辯證
-
-
第五章 時間開始了:一九四九年的兩場歷史巨變
-
一、緣起:百年風雲兩巨變
-
二、時間開始了,「人類歷史以來」的視角
-
三、重新界定「人民」與「共和國」,告別自由主義
-
四、重新界定「中華」,告別封建中國
-
五、什麼樣的中國?以新儒家學者分裂的選擇為例
-
六、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中華民國理念與臺灣主體性的同時完成
-
七、結論:「兩種中華與兩種民國」之後
-
-
第六章 在水一方: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反抗運動的中華文化元素
-
一、前言:風波兩岸
-
二、轉型的遺民:莊太岳與連橫
-
三、儒紳的現代化轉型:以林獻堂為例
-
四、從孔孟到孫中山:蔣渭水的證詞
-
五、建立在文化傳統上的階級意識:王敏川的案例
-
六、結論:內在的「在水一方」
-
-
第七章 兩岸共鳴的儒鐸聲:徐復觀與臺中學人
-
一、前言
-
二、從遺民到臺中學人
-
三、莊垂勝的獨特地位
-
四、百年儒學兩盛會
-
五、結論
-
附錄:一九六七—一九六九年《葉榮鐘日記》裡的徐復觀
-
-
第八章 遲來的兌現:一九四九後的民主建國工程
-
一、當代的「一九四九」反思
-
二、辛亥與五四:未完成的革命
-
三、紅星照耀下的新中國
-
四、中華民國與辛亥革命的理念
-
五、忠誠的反抗:以「中華民國」理念校正「中華民國」政府
-
六、另類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省思
-
七、結語:仍進行中的民主建國
-
- 結論 在中華與臺灣共生的基礎上
-
附錄 島嶼的和與戰: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
一、前言:和戰的深層依據
-
二、季辛吉與兩種地緣政治學
-
三、臺灣島史觀與本土的理念
-
四、臺灣的文化風土性
-
五、結論、和談之戰:兩岸局勢的辯證發展
-
- 後記
- 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