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走入江戶本草學者的世界
認識近世日本探索未知,建構自然知識的歷程
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只發生在西方?
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也曾嘗試有系統地整理自然知識
江戶時代累積的研究成果,明治維新後融入近代科學,也影響了臺灣
重新認識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遺忘的一頁知識史
★普林斯頓東亞研究專家費德里柯.馬孔顛覆認知、開創視野之作
★深入江戶日本的社會文化,看本草學者如何掌握時勢,盤點自然,開創新知!
★跳脫東西文化大分流的刻板印象,看見從江戶日本到近代科學的連續發展
★科學史、環境史、博物學領域學者共同推薦
在古代日本,未開發的自然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人類不能輕易跨入。但這樣的自然觀,到了江戶時代卻發生重大轉變。有一群本草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幕府時代的後期,也曾發展出與近代歐洲相近的開發自然、富國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累積的本草學研究成果,被吸納進西式的學科分類中,對台灣也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過往史家認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都發生在西方。本書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指出在德川時期(一六○○—一八六八)曾經發生近似的知識革命。
十六世紀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學者雖然深受影響,卻也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的自然知識在日本無法完全實用。時值戰國時代結束,德川政權穩固,社會經濟開始發展,新知識得到發展的空間。漸漸地,本地學者開始研究日本本草,發展出與中國不同的本草學。
日本第一部原創藥物學百科全書——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即是在這樣背景下問世。貝原益軒曾表示,他的研究目是提供本國人民具體幫助。到了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位時,更是對日本動植物物種發動了全面性的調查,由本草學者主導,各藩國配合提交「產物帳」。德川吉宗更參考普查所獲得的新知,進行農業改革,並建立國家贊助的藥園。
本書帶領我們進入江戶時代蓬勃發展的本草學,一探其中豐富奇妙的知識史問題:
◎日本為何能發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本草學?——從以中國的《本草綱目》為典範,到注重觀察本地自然、發展本地知識。
◎幕府、藩國怎樣贊助、培養新一代學者?
◎貝原益軒、丹羽正伯等學者如何整理本地自然知識?
◎日本學者為何在十八世紀進行全國的物種普查?
◎幕府將軍,各地如何搜集資訊編纂「產物帳」?
◎本草學問如何影響經濟改革?
◎十九世紀的「薩摩經濟奇蹟」,背後有本草學者運籌帷幄?
◎日本近世自然觀的轉變,與西方近代自然觀有何異同?
◎明治維新之後,本草學與西方科學的關係,是斷裂還是融合?
這是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忽略的一段知識史。馬孔帶著我們,跳脫西方科學發展史的視角,深入日本近代的一場知識革命。除了讓我們更加認識知識生產、典範創造的過程,打開「何謂科學?何謂知識?」的想像,也帶給我們一個重新認識亞洲,認識亞洲近現代化歷程的寬闊視野。
認識近世日本探索未知,建構自然知識的歷程
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只發生在西方?
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也曾嘗試有系統地整理自然知識
江戶時代累積的研究成果,明治維新後融入近代科學,也影響了臺灣
重新認識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遺忘的一頁知識史
★普林斯頓東亞研究專家費德里柯.馬孔顛覆認知、開創視野之作
★深入江戶日本的社會文化,看本草學者如何掌握時勢,盤點自然,開創新知!
★跳脫東西文化大分流的刻板印象,看見從江戶日本到近代科學的連續發展
★科學史、環境史、博物學領域學者共同推薦
在古代日本,未開發的自然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人類不能輕易跨入。但這樣的自然觀,到了江戶時代卻發生重大轉變。有一群本草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幕府時代的後期,也曾發展出與近代歐洲相近的開發自然、富國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累積的本草學研究成果,被吸納進西式的學科分類中,對台灣也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過往史家認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都發生在西方。本書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指出在德川時期(一六○○—一八六八)曾經發生近似的知識革命。
十六世紀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學者雖然深受影響,卻也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的自然知識在日本無法完全實用。時值戰國時代結束,德川政權穩固,社會經濟開始發展,新知識得到發展的空間。漸漸地,本地學者開始研究日本本草,發展出與中國不同的本草學。
日本第一部原創藥物學百科全書——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即是在這樣背景下問世。貝原益軒曾表示,他的研究目是提供本國人民具體幫助。到了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位時,更是對日本動植物物種發動了全面性的調查,由本草學者主導,各藩國配合提交「產物帳」。德川吉宗更參考普查所獲得的新知,進行農業改革,並建立國家贊助的藥園。
本書帶領我們進入江戶時代蓬勃發展的本草學,一探其中豐富奇妙的知識史問題:
◎日本為何能發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本草學?——從以中國的《本草綱目》為典範,到注重觀察本地自然、發展本地知識。
◎幕府、藩國怎樣贊助、培養新一代學者?
◎貝原益軒、丹羽正伯等學者如何整理本地自然知識?
◎日本學者為何在十八世紀進行全國的物種普查?
◎幕府將軍,各地如何搜集資訊編纂「產物帳」?
◎本草學問如何影響經濟改革?
◎十九世紀的「薩摩經濟奇蹟」,背後有本草學者運籌帷幄?
◎日本近世自然觀的轉變,與西方近代自然觀有何異同?
◎明治維新之後,本草學與西方科學的關係,是斷裂還是融合?
這是在亞洲近代化過程中,被忽略的一段知識史。馬孔帶著我們,跳脫西方科學發展史的視角,深入日本近代的一場知識革命。除了讓我們更加認識知識生產、典範創造的過程,打開「何謂科學?何謂知識?」的想像,也帶給我們一個重新認識亞洲,認識亞洲近現代化歷程的寬闊視野。
- 導讀 哪啊哪啊|博物學:日本「自然觀」的虛與實
- 導讀 赤芍與白芍:又見新花發故枝的東亞本草學
- 前言
-
I 序論
-
1 沒有本質的自然:近世日本自然研究史導論
-
2 《本草綱目》與它所創造的世界
-
-
II 名稱的排序:一六○七年至一七一五年
-
3 轉譯的知識:林羅山與《本草綱目》評注
-
4 寫作自然百科全書
-
5 日本最早的自然百科全書:《大和本草》與《庶物類纂》
-
-
III 盤點登錄資源:一七一六年至一七三六年
-
6 德川吉宗與十八世紀日本的自然研究
-
7 盤點自然
-
-
IV 自然的展示:漫長的十八世紀(一七三○年代至一八四○年代)
-
8 自然奇觀:作為消遣的自然史
-
9 文化圈的自然
-
10 展出的自然:平賀源內
-
11 再現自然:從「真實」到「準確」
-
-
V 日本自然的形成:幕末時期
-
12 幕末本草學:折衷主義的結束?
-
13 作為累積戰略的自然:佐藤信淵與本草學和經濟學的綜合
-
後記
-
致謝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