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生‧死,原來可以這般從容地面對
一本讓現代人卸下憂慮疑惑,習得生命智慧的書
你,禁得起人生最後關頭──死亡的挑戰嗎?
作者傅偉勳有臺灣「生死學之父」之稱,自述從小就很怕「死」,長大後卻專攻哲學,並於美國大學講授「死亡與死亡過程」這門課。就在醫師宣布他罹患癌症的同時,允諾寫下這本書。躺在病床上沉思冥想,他探問為何一大半人怕死,結論是「怕自己」,「怕自己將要完全失去世上所喜愛過的事物」,執著在世俗世間所「渴愛」著的一切!當下他體悟到要超克死亡的挑戰,必須抱持著無私無我、愛和希望。
經過深刻的生死體驗,傅偉勳教授深覺人世間不論悲歡離合、不論甘苦,我們存活的每一刻是否值得,終歸是單獨實存的心性體驗與生死態度問題。與其到人生最後關頭才汲汲找尋生命的價值,現代人不若培養健全的生死智慧,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保持生命的尊嚴,這樣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即可安然地離世,維持死亡的尊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對於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生死教育」做了概略性的導論。由於傅偉勳教授有著深厚的學術專業與中國傳統經典的背景,本書有兩大別於其他書籍的特色,其一為從科際整合的宏觀角度把「死亡學」連貫到精神醫學、精神治療、哲學、宗教學乃至一般科學(如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以便提示「死亡學」研究的現代意義。其二為從美國現有的「死亡學」研究成果,再進一步配合中國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智慧,演發一種「現代死亡學」,且根據「生死是一體兩面」的基本看法,把死亡問題擴充為「生死問題」,及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息息相關的雙重問題,如此探討現代人的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以及死的終極意義。
本書於一九九三年初版引發臺灣「現代生死學教育」風潮,目前已是大學通識課程、高中生命教育的指定用書。本次發行第六版,忠實保存傅偉勳教授原文原貌,收錄每版專家評論,並獻上傅偉勳教授的期盼給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珍惜至愛我們的人生,直到最後一天告別人生為止,好好體認雲門禪師所說『日日是好日』的真諦深意。」
一本讓現代人卸下憂慮疑惑,習得生命智慧的書
你,禁得起人生最後關頭──死亡的挑戰嗎?
作者傅偉勳有臺灣「生死學之父」之稱,自述從小就很怕「死」,長大後卻專攻哲學,並於美國大學講授「死亡與死亡過程」這門課。就在醫師宣布他罹患癌症的同時,允諾寫下這本書。躺在病床上沉思冥想,他探問為何一大半人怕死,結論是「怕自己」,「怕自己將要完全失去世上所喜愛過的事物」,執著在世俗世間所「渴愛」著的一切!當下他體悟到要超克死亡的挑戰,必須抱持著無私無我、愛和希望。
經過深刻的生死體驗,傅偉勳教授深覺人世間不論悲歡離合、不論甘苦,我們存活的每一刻是否值得,終歸是單獨實存的心性體驗與生死態度問題。與其到人生最後關頭才汲汲找尋生命的價值,現代人不若培養健全的生死智慧,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保持生命的尊嚴,這樣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即可安然地離世,維持死亡的尊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對於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生死教育」做了概略性的導論。由於傅偉勳教授有著深厚的學術專業與中國傳統經典的背景,本書有兩大別於其他書籍的特色,其一為從科際整合的宏觀角度把「死亡學」連貫到精神醫學、精神治療、哲學、宗教學乃至一般科學(如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以便提示「死亡學」研究的現代意義。其二為從美國現有的「死亡學」研究成果,再進一步配合中國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智慧,演發一種「現代死亡學」,且根據「生死是一體兩面」的基本看法,把死亡問題擴充為「生死問題」,及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息息相關的雙重問題,如此探討現代人的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以及死的終極意義。
本書於一九九三年初版引發臺灣「現代生死學教育」風潮,目前已是大學通識課程、高中生命教育的指定用書。本次發行第六版,忠實保存傅偉勳教授原文原貌,收錄每版專家評論,並獻上傅偉勳教授的期盼給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珍惜至愛我們的人生,直到最後一天告別人生為止,好好體認雲門禪師所說『日日是好日』的真諦深意。」
- 推薦序 一個不平凡的人,一本不平凡的書 楊國樞
- 推薦序 生死課題的現代省思 慧開法師
- 導讀 生死大事 鄭石岩
- 自序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偉勳
- 附記
- 目錄
-
一、引論
-
Ⅰ 現代人的死亡問題
-
Ⅱ 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死亡教育」
-
Ⅲ 我在美國學府的教學經驗
-
-
二、死亡的尊嚴
-
Ⅰ 自殺與安樂死的問題考察
-
Ⅱ 末期患者的精神狀態一庫布勒‧羅斯醫師的「五階段」模型
-
Ⅲ 托爾斯泰小說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啟蒙意義
-
Ⅳ 黑澤明電影巨作《活下去》的生命啟示
-
Ⅴ 聶爾玲近作《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
-
-
三、世界宗教與死亡超克
-
Ⅰ 生死問題與宗教探索
-
Ⅱ 基督宗教
-
Ⅲ 印度教
-
Ⅳ 傳統佛教
-
Ⅴ 儒道二家的生死觀
-
-
四、現代生死學建立課題
-
Ⅰ 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一科際整合的一大課題
-
Ⅱ 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啟示
-
Ⅲ 「森田治療法」一禪與精神治療的結合
-
Ⅳ 心性體認本位的現代生死學試探
-
-
五、結語
-
我的淋巴腺癌搏鬥與生死體驗
-
-
附錄①(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版第一次印行)
-
Ⅰ 書評
-
《中國時報》開卷版一週好書榜評介 林鎮國
-
《聯合報》讀書版每週新書金榜評介 陳克華
-
-
Ⅱ 新聞報導
-
生死交關,經驗交棒 《民生報》徐開塵
-
傅偉勳與癌症搏鬥後,專致「現代生死學」新理論 《中國時報》朱恩伶
-
死生事大,傅偉勳引發熱潮 《民生報》徐開塵
-
-
Ⅲ 讀後感
-
未知死,焉知生?──讀《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有感 釋慧開
-
-
-
附錄②(一九九四年二月三版第一次印行)
-
Ⅰ 書評
-
臨終關懷淡薄,生命尊嚴佚失──死亡學研究書籍在臺灣 王浩威
-
死得有品質 犁淨
-
-
Ⅱ 感言
-
死亡的挑戰,智慧的回應──劫後餘生的再探索 傅偉勳
-
讓人文觀照帶著醫療走出物化──醫護行為不只是科學技術的操作,更應幫助病人超越生死困頓 張尚文
-
-
Ⅲ 讀者來函
-
臨別心苦,願記來時路 楊思宏
-
-
-
附錄③(一九九四年四月四版第一次印行)
-
Ⅰ 座談會
-
傅偉勳VS.平路/黃榮村主持:生死交關──透視死亡學◎《中國時報》楊凱麟
-
楊國樞VS.傅偉勳:愈有錢愈怕死?──從心理學與比較文化學談死亡問題◎《經濟日報》高蘭馨
-
-
Ⅱ 新聞報導
-
探索生死學奧祕,臺大開課掀熱潮 《中時晚報》韓國棟
-
楊國樞:死亡和性教育同樣重要 余德慧:教大家生活態度更積極
-
高齡化社會,人們溫飽之餘還要提升心靈 由死看生,知福惜福
-
-
Ⅲ 評論
-
生與死的智慧,值得思索反省 周陽山
-
社會的開放,讓分眾出版強強滾 鍾芳玲
-
課堂探究生死──透過對死亡的理解,積極瞭解生命可貴 楊國樞
-
死生共觀──開啟人類生命經驗的另一扇窗 余德慧
-
-
-
附錄④(一九九四年八月五版第一次印行)
-
Ⅰ 評論
-
調整焦距看生死──評《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佩榮
-
-
Ⅱ 專訪
-
瀟灑走過死亡──傅偉勳專訪 《光華雜誌》薛文瑜
-
-
Ⅲ 讀後感
-
讀傅偉勳教授生死體驗的新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郭齊勇
-
從醫療到照顧,從絕望到解脫──《一起面對生死》讀後有感 傅偉勳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