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人→技藝→記憶→人
有人就有技藝
有記憶就有地方的家
|本期特輯──風土技藝|
「我們是靠手來記憶的。」
「你用什麼來記憶?」
讓技藝成為記憶,回到人和地方的家。
當人長久居住在土地,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更豐厚的文化內涵,自然會產生技藝。技藝依著所在地的地理環境、產物業、生活習慣,有各式延伸,世代承襲下來就形成集體記憶。因此,技藝關乎的不只是技術手藝,而是生活其上的文化和人。人在,文化和技藝就在;人離開,文化和技藝就消失。
不管是為了生存、為了祭儀、為了產業而生的技藝,只存在於當地的風土環境中,就是本期特輯想要探看的主題。這次,將分別以藤編技藝,談到花蓮卓溪鄉太平部落的布農族傳統文化;以漁旗技藝,了解高雄旗津傳統漁業文化的符號;以釀酒技藝,一探花蓮豐濱鄉靜浦部落的獻酒儀式,讓我們一起以技藝為媒介,深入認識一地的紋理脈絡。
而技藝,除了是在地文化的切口,也是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節點,因此造就多種看待技藝工法的角度。本期邀請修復澎湖石滬的「離島出走 isle.travel」、苗栗苑裡藺編品牌的「藺子」,及以農業廢棄物再生設計的「美山工作室」自我論述,看見技藝在傳統、當代和未來的可能樣貌。
最後,更重磅找來《熟手の慢工細活》系列套書的幕後執行團隊,一起聊聊連續三年、深入山林海岸小巷的採訪甘苦談,一探這個團隊如何實現記錄百工的企圖,及勤跑田野現場的觀察。
有人就有技藝
有記憶就有地方的家
|本期特輯──風土技藝|
「我們是靠手來記憶的。」
「你用什麼來記憶?」
讓技藝成為記憶,回到人和地方的家。
當人長久居住在土地,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更豐厚的文化內涵,自然會產生技藝。技藝依著所在地的地理環境、產物業、生活習慣,有各式延伸,世代承襲下來就形成集體記憶。因此,技藝關乎的不只是技術手藝,而是生活其上的文化和人。人在,文化和技藝就在;人離開,文化和技藝就消失。
不管是為了生存、為了祭儀、為了產業而生的技藝,只存在於當地的風土環境中,就是本期特輯想要探看的主題。這次,將分別以藤編技藝,談到花蓮卓溪鄉太平部落的布農族傳統文化;以漁旗技藝,了解高雄旗津傳統漁業文化的符號;以釀酒技藝,一探花蓮豐濱鄉靜浦部落的獻酒儀式,讓我們一起以技藝為媒介,深入認識一地的紋理脈絡。
而技藝,除了是在地文化的切口,也是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節點,因此造就多種看待技藝工法的角度。本期邀請修復澎湖石滬的「離島出走 isle.travel」、苗栗苑裡藺編品牌的「藺子」,及以農業廢棄物再生設計的「美山工作室」自我論述,看見技藝在傳統、當代和未來的可能樣貌。
最後,更重磅找來《熟手の慢工細活》系列套書的幕後執行團隊,一起聊聊連續三年、深入山林海岸小巷的採訪甘苦談,一探這個團隊如何實現記錄百工的企圖,及勤跑田野現場的觀察。
- 封面
- 第三封信.The Third Letter留住時間的閃爍星光
-
Sight 觀看的視線
-
時刻 秋實/盛琳 x Evan lin
-
場景 省道邊的幸運牛群/林靜怡
-
建築 大武山下的祖靈屋/邱家驊
-
人 討好自己,就會有力量/邱承漢
-
-
Feature 特輯
-
風土技藝
-
雜學談 黃世輝 x 張正衡 風土技藝的可見和不可見/曾怡陵
-
技藝 FOR_生活 上山,一遍遍重建技藝到記憶/陶維均
-
技藝 FOR_祭儀 不只是一甕酒,是一條回家的路/小海
-
技藝 FOR_產業 重生漁旗之技,把旗津文化潮回來/李佳芳
-
技藝切片 傳統 x 石滬漁法 看見澎湖之最,海洋的心脈/楊馥慈
-
技藝切片 當代 x 藺草編織 品牌設計,新述藺編價值/廖怡雅
-
技藝切片 未來 x 農棄物再生 從土地反思,從雙手開始的實驗/林詩樺 & 蔡淺淺
-
百工記錄現場 熟手の慢工細活團隊初登場!/謝欣珈
-
-
Another Life 另一種可能
-
移住者告白 一直以來在準備的,是自己/小海
-
-
Inside of Place 走進地方
-
鐵皮屋探奇 三腳渡河口的鐵皮廟/盧昱瑞
-
不一樣的學校 在沒落的鐵道礦城,長出自由的學風/李盈瑩
-
野書簡 合浦絨螯蟹⇌食蟹獴/黃瀚嶢 x 陳柏璋
-
村里紀行 寧靜的利嘉小村生活/官官 x 林妍玓
-
腔口微微 當南部腔遇到北部腔/鄭順聰
-
地的名字 藏在地名裡的山谷窪地/賴進貴
-
腳下踩著的_ 惡地裡的啵、啵、啵火山聲/蓋瑞
-
-
Local Minds 在地心眼
-
馬祖東引 一條回家尋家創家的旅程/鹹味島合作社
-
新北雙溪 和雞做朋友的友善開端/雙溪一十四
-
台中東勢 夜裡的唱誦,存在著祝福/大茅埔調查團
-
彰化溪州 這次他們不翻轉/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台南關廟 秋遇小香洋/一朵花文創工作室
-
屏東林邊 與沙蟹同樂的漁村記趣/大小港邊,熱帶漁林
-
- 版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