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自2012年“反國教運動”起,香港的本土主義與國家認同問題正式進入公眾視野;而在經歷了“佔中”、“旺角暴亂”、“修例風波”等事件之後,這一問題顯得更加迫切。
本書收錄了黎沛文、鄭媛文、譚尹豪等青年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成果。全書內容豐富,既有深入的理論分析,也有扎實的調研成果。在理論部分,本書勾勒了香港本土主義的發展流變,提出了相應的公法應對策略,並以香港主體性建構為視角,闡述了國家認同問題的發生過程與相應症候。在調研部分,則運用深度訪談、調查問卷、法規範分析、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考察了香港青年的不同內地經歷對其歸屬性國家認同與“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建構的影響,探究了內地制度對香港青年的贊同性國家認同及其“政治—法律”公民身份建構的不足與完善,還以深圳市“積分入學”政策為例,管窺了香港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概況及其設計機理。總之,本書理論深刻,資料豐富,深具問題意識和現實意義,頗值一觀。
本書收錄了黎沛文、鄭媛文、譚尹豪等青年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成果。全書內容豐富,既有深入的理論分析,也有扎實的調研成果。在理論部分,本書勾勒了香港本土主義的發展流變,提出了相應的公法應對策略,並以香港主體性建構為視角,闡述了國家認同問題的發生過程與相應症候。在調研部分,則運用深度訪談、調查問卷、法規範分析、政策文本分析等方法,考察了香港青年的不同內地經歷對其歸屬性國家認同與“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建構的影響,探究了內地制度對香港青年的贊同性國家認同及其“政治—法律”公民身份建構的不足與完善,還以深圳市“積分入學”政策為例,管窺了香港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概況及其設計機理。總之,本書理論深刻,資料豐富,深具問題意識和現實意義,頗值一觀。
- 總序
- 鄒平學序
- 緒論
-
第一章 香港本土主義的流變及公法應對
-
第一節 起源(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香港本土意識的初步建構
-
第二節 香港本土意識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1997年):政治面向的覺醒
-
第三節 香港本土主義的形成與異化(1997年至今):虛幻的“解殖”
-
第四節 本土分離主義對“一國兩制”構成的挑戰及其公法應對策略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二章 香港國家認同中封閉主體性的建構與解構
-
第一節 現代性語境下的國家認同
-
第二節 香港主體性的封閉化建構
-
第三節 封閉化建構的延續與受挫
-
第四節 封閉化面向的商談式解構
-
第五節 結語:粵港澳大灣區下的“多元共治”
-
-
第三章 文化濡化與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
-
第一節 身份認同與文化濡化相關概念辨析
-
第二節 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三節 先已存在的濡化條件:個體背景差異
-
第四節 香港青年在內地經歷中的文化濡化
-
第五節 不同類型濡化經歷的比較
-
第六節 總結與討論
-
第七節 對人心回歸的啟示與展望
-
-
第四章 “政治—法律”公民身份建構與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
-
第一節 身份與認同:國家認同的雙元互補結構
-
第二節 “一國兩制”下香港居民的公法身份與認同困境
-
第三節 “同等待遇”與“政治— 法律”公民身份建構
-
第四節 結語:對香港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展望
-
-
第五章 香港居民融入國家發展的政策措施分析—以“雙區”建設背景下深圳市港澳籍學生“積分入學”政策為例
-
第一節 深圳市促進香港居民融入“雙區”建設和發展的制度現況
-
第二節 深圳市港澳籍學生“積分入學”政策的規範文本梳理
-
第三節 深圳市港澳籍學生“積分入學”政策的實施效果分析
-
第四節 “積分入學”政策的優化路徑與“雙區”融入政策的整體展望
-
第五節 結語
-
- 第六章 餘論:“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發展之道
- 主要參考文獻
- 分工說明及致謝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