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淨零碳排關鍵議題與發展趨勢分析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581872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在各國環保意識加重的背景下,近年來國際上已逐步達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共識。然而,目前各國的規劃,距離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範圍內的目標甚遠,也因此,各國均面臨極為沉重的2030年減碳壓力,勢必需要提出更具雄心的作為。未來幾年,以歐盟及美國為首等國家均將陸續推出碳關稅的制度,依據目前國際情勢,碳關稅將基於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進行徵收。因此,盤點自家產品的碳足跡未來將成為各企業的例行功課,積極且持續擴大的減碳目標,了解自家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進一步評估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將是未來需要開始面對的問題。
氣候承諾成為全球各國顯學,然而所採取政策作法,近期以歐盟與中國大陸最為積極。歐盟為達成新版氣候法案減碳目標,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降低碳洩漏(Carbon Leakage)風險,規劃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修訂能源效率、碳交易制度、能源稅等指令等,以達2030年減碳目標。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國之首的中國大陸,也提出要在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減碳目標,並將其明文納入「十四五」篇章。同時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所,先納入2,225家電力企業,未來將擴大到另外七個高碳排放產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航空,
有鑑於主要工業國家已針對國際氣候議題逐漸凝聚共識,全球產業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能源轉型壓力與去碳課題,影響企業短、中期之策略布局,同時也促進新的產業服務類型與商業模式形成。「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s)概念形成趨勢,氣候科技(Climate Tech) 以產業明日之星姿態崛起,逐漸獲得投資者、企業、政府單位之支持。未來氣候科技的發展將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對抗氣候變遷影響之技術方略。再加上永續金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等概念催動下,「減碳」儼然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發展目標,也促使產業界積極轉型循環經濟。在上述趨勢下,全球發起各式綠能倡議督促企業減碳,進而影響旗下供應鏈的同步轉型。綠色供應鏈的興起,不僅將使綠電成為產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更可被視為未來投資的新選項。
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彰顯了全球以「低碳永續」為核心、兼顧經濟與環境的產業發展策略,並重新定義了低碳時代下的新經濟秩序。高汙染、消耗性的產業經營方式將逐漸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從原料投入、生產、銷售與回收均能永續管理的企業。這也意味著進入低碳時代後,企業營運將更注重其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等面向之表現,並做為評估企業未來發展的指標,亦代表將左右產業的投資決策方向。
在各國環保意識加重的背景下,近年來國際上已逐步達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共識。然而,目前各國的規劃,距離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範圍內的目標甚遠,也因此,各國均面臨極為沉重的2030年減碳壓力,勢必需要提出更具雄心的作為。未來幾年,以歐盟及美國為首等國家均將陸續推出碳關稅的制度,依據目前國際情勢,碳關稅將基於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進行徵收。因此,盤點自家產品的碳足跡未來將成為各企業的例行功課,積極且持續擴大的減碳目標,了解自家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進一步評估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將是未來需要開始面對的問題。
氣候承諾成為全球各國顯學,然而所採取政策作法,近期以歐盟與中國大陸最為積極。歐盟為達成新版氣候法案減碳目標,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降低碳洩漏(Carbon Leakage)風險,規劃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修訂能源效率、碳交易制度、能源稅等指令等,以達2030年減碳目標。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國之首的中國大陸,也提出要在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減碳目標,並將其明文納入「十四五」篇章。同時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所,先納入2,225家電力企業,未來將擴大到另外七個高碳排放產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航空,
有鑑於主要工業國家已針對國際氣候議題逐漸凝聚共識,全球產業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能源轉型壓力與去碳課題,影響企業短、中期之策略布局,同時也促進新的產業服務類型與商業模式形成。「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s)概念形成趨勢,氣候科技(Climate Tech) 以產業明日之星姿態崛起,逐漸獲得投資者、企業、政府單位之支持。未來氣候科技的發展將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對抗氣候變遷影響之技術方略。再加上永續金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等概念催動下,「減碳」儼然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發展目標,也促使產業界積極轉型循環經濟。在上述趨勢下,全球發起各式綠能倡議督促企業減碳,進而影響旗下供應鏈的同步轉型。綠色供應鏈的興起,不僅將使綠電成為產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更可被視為未來投資的新選項。
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彰顯了全球以「低碳永續」為核心、兼顧經濟與環境的產業發展策略,並重新定義了低碳時代下的新經濟秩序。高汙染、消耗性的產業經營方式將逐漸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從原料投入、生產、銷售與回收均能永續管理的企業。這也意味著進入低碳時代後,企業營運將更注重其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等面向之表現,並做為評估企業未來發展的指標,亦代表將左右產業的投資決策方向。
在各國環保意識加重的背景下,近年來國際上已逐步達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共識。然而,目前各國的規劃,距離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範圍內的目標甚遠,也因此,各國均面臨極為沉重的2030年減碳壓力,勢必需要提出更具雄心的作為。未來幾年,以歐盟及美國為首等國家均將陸續推出碳關稅的制度,依據目前國際情勢,碳關稅將基於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進行徵收。因此,盤點自家產品的碳足跡未來將成為各企業的例行功課,積極且持續擴大的減碳目標,了解自家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進一步評估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將是未來需要開始面對的問題。
氣候承諾成為全球各國顯學,然而所採取政策作法,近期以歐盟與中國大陸最為積極。歐盟為達成新版氣候法案減碳目標,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降低碳洩漏(Carbon Leakage)風險,規劃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修訂能源效率、碳交易制度、能源稅等指令等,以達2030年減碳目標。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國之首的中國大陸,也提出要在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減碳目標,並將其明文納入「十四五」篇章。同時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所,先納入2,225家電力企業,未來將擴大到另外七個高碳排放產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航空,
有鑑於主要工業國家已針對國際氣候議題逐漸凝聚共識,全球產業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能源轉型壓力與去碳課題,影響企業短、中期之策略布局,同時也促進新的產業服務類型與商業模式形成。「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s)概念形成趨勢,氣候科技(Climate Tech) 以產業明日之星姿態崛起,逐漸獲得投資者、企業、政府單位之支持。未來氣候科技的發展將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對抗氣候變遷影響之技術方略。再加上永續金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等概念催動下,「減碳」儼然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發展目標,也促使產業界積極轉型循環經濟。在上述趨勢下,全球發起各式綠能倡議督促企業減碳,進而影響旗下供應鏈的同步轉型。綠色供應鏈的興起,不僅將使綠電成為產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更可被視為未來投資的新選項。
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彰顯了全球以「低碳永續」為核心、兼顧經濟與環境的產業發展策略,並重新定義了低碳時代下的新經濟秩序。高汙染、消耗性的產業經營方式將逐漸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從原料投入、生產、銷售與回收均能永續管理的企業。這也意味著進入低碳時代後,企業營運將更注重其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等面向之表現,並做為評估企業未來發展的指標,亦代表將左右產業的投資決策方向。
  • 前言
  • 圖目錄
  • 表目錄
  • 第一章 淨零碳排議題發展趨勢
    • 一、您準備好面對正在敲門的淨零排放了嗎?
    • 二、G7峰會氣候變遷議題觀察
    • 三、是時候盤點碳足跡了
  • 第二章 全球主要國家減碳方針措施
    • 一、解析全球主要國家氣候承諾政策作為
    • 二、解析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發展與影響
    • 三、解析中國大陸十四五減碳政策
  • 第三章 減碳趨勢下的產業轉型發展
    • 一、「淨零碳排」趨勢下氣候科技重點發展方向解析
    • 二、企業如何透過循環經濟邁向碳中和
    • 三、從零碳趨勢看產業規則與研發投入之變化
    • 四、全球減碳議題下綠色供應鏈發展趨勢
    • 五、碳危機化為碳商機—全球ICT供應鏈綠色轉型
  • 第四章 淨零碳排時代的因應及展望
    • 一、COP26結果差強人意,淨零仍待努力
    • 二、淨零碳排時代來臨,企業如何因應
    • 三、綠色新政—歐盟碳中和政策對我國未來發展啟示
    • 四、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的綠色轉型思維
  • 附錄
    • 一、英文名詞縮寫對照表
    • 二、中英文名詞對照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