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認同與權力:當代臺灣創作型歌手流行歌曲研究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78613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以一九八○年以降臺灣創作型歌手及樂團的流行歌曲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認同與權力為研究核心論述,聚焦鄉土認同、國族認同、社會事件相關之歌曲。全書以主題式研究流行歌曲的文學與文化問題,並建立流行歌曲在文學學門中可能的研究範式。研究對象包括董事長樂團、新寶島康樂隊、以莉高露、張震嶽、林生祥、阿牛等歌手的作品。
  本書分析臺灣流行歌曲的語言權力與多元文化的關係。流行歌曲以複合性的文體特性,有機、能動呈現創作的族群認同、社會實踐、性別意義等,重新思考當代文學史全貌,必不能忽視流行歌曲的重要性。當代流行歌曲反映時代的氛圍,並呈現後現代多元、流動之認同型態。
  • 推薦序 洪淑苓
  • 自序 劉建志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一 研究範圍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節 研究文獻回顧
      • 一 專書
      • 二 單篇論文
      • 三 學位論文
  • 第二章 臺灣流行歌曲的發展及演變
    • 第一節 1980年代前的流行歌曲發展
      • 一 1930年代至二戰前的流行歌曲
      • 二 1949年代至解嚴前的流行歌曲
    • 第二節 1980年代起的流行歌曲與社會脈動
      • 一 解嚴(1987)後的社會脈動
      • 二 解嚴後流行歌曲反映本土性與文化中國之競合
      • 三 解嚴後性別認同與愛情觀的轉變
      • 四 後現代多元認同重建
      • 五 當代流行歌曲多元認同實踐
    • 第三節 流行歌曲的創作與生產機制的演變
      • 一 媒介與傳播
      • 二 音樂風格
      • 三 音樂生產機制與美學實踐
      • 四 曲式基模與後現代音樂
    • 第四節 當代流行歌曲的類比鄉愁
    • 第五節 小結
  • 第三章 當代流行歌曲各自表述的鄉土
    • 第一節 國語流行歌曲中的「鄉」
    • 第二節 臺語流行歌曲中的「鄉」
      • 一 董事長樂團《眾神護臺灣》專輯的鄉土認同
      • 二 新寶島康樂隊對「寶島」的勾勒
    • 第三節 客語流行歌曲中的「鄉」
      • 一 林生祥《我庄》概念專輯
      • 二 林生祥音樂與語言的接受問題
    • 第四節 原住民語流行歌曲中的「鄉」
      • 一 消失的族裔,調性音樂無法窮盡的世界
      • 二 當代原住民歌手以國語歌曲呈現的「鄉」
      • 三 當代原住民歌手以母語歌曲呈現的「鄉」
    • 第五節 小結
  • 第四章 當代流行歌曲的現實批判與國族認同
    • 第一節 對官方體制的批判
    • 第二節 社會運動與抗議精神
      • 一 廣泛的抗議與批判歌曲
      • 二 反核歌曲
      • 三 批判教育體制歌曲
      • 四 同志運動與性別平權歌曲
      • 五 太陽花學運歌曲
    • 第三節 中國政治事件與國族認同問題
    • 第四節 小結
  • 第五章 當代流行歌曲的語言與權力關係
    • 第一節 金曲獎獎項語言分配與音樂權力分配
      • 一 金曲獎獎項的語言分配狀況
      • 二 林生祥對金曲獎語言分配的抗議
    • 第二節 流行歌曲語言混融與權力關係
      • 一 新寶島康樂隊的「臺灣製」情懷
    • 第三節 流行歌曲語言融合的展演與概念
      • 一 金曲獎典禮中流行歌曲的語言融合
      • 二 總統就職典禮中流行歌曲的語言融合
    • 第四節 小結
  • 第六章 結論
    • 第一節 從當代流行歌曲特質建立流行歌曲文體論
    • 第二節 研究展望
  • 參考文獻
  • 附錄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