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 前言
-
PART 1 資本主義的基本
-
經濟的本質 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
-
經濟的本質就是「有效率地」利用「稀少」的資源。
-
-
資本主義的歷史① 資本主義經濟究竟為何?
-
工業革命為其發展契機,特徵是生產工具私有化與市場經濟。
-
-
資本主義的歷史② 蘇聯與東歐諸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
為對抗資本主義經濟而興起,特徵是拒絕追求利潤及市場經濟。
-
-
資本主義的歷史③ 資本主義在經濟大蕭條之後轉變
-
現代的資本主義是政府介入市場的修正資本主義。
-
-
中國的資本主義 「世界工廠」中國的經濟發展
-
以廉價勞力作為經濟成長的武器,是現今GDP排名世界第2的經濟大國。
-
-
-
PART 2 企業的基本
-
經濟活動的內容 經濟主體為3大類
-
經濟的主體為企業、個人、政府,分別負責生產、消費、調整。
-
-
企業的種類 企業大致上分為3大類
-
市場經濟的中心為私人企業,最重要的企業為股份有限公司。
-
-
股份有限公司的形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形成與發展原因
-
本質為招攬資本的方式,股東為共同所有者,且可領取股息。
-
-
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架構① 實際上很單純,負責決定公司的決策
-
由股東組成的股東大會決定基本事項。
-
-
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架構② 監督公司的公司治理機制
-
外部董事以外部觀點監督公司的營運。
-
-
企業的新職責 日漸受到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
-
贊助與支持藝文活動,或藉由社會貢獻盡一己之責。
-
-
-
PART 3 市場的基本
-
市場條件與機能① 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與需求曲線、供給曲線
-
需求曲線表示消費者的行動,供給曲線表示生產者的行動。
-
-
市場條件與機能② 藉由「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價格
-
當均衡價格偏離或出現過剩的情況時,具有回復均衡價格的機能。
-
-
市場條件與機能③ 藉由曲線移動進行價格調節
-
曲線會根據各自的情況而變動,回復均衡價格。
-
-
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① 使市場機能不完全的「市場失靈」
-
實際上難以形成完全競爭市場。「市場失靈」的主因有4個。
-
-
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② 妨礙有效分配資源的外部性
-
所謂外部效果,即是未經過市場卻對其他經濟主體造成影響。
-
-
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③ 為何會形成獨占/寡占市場?
-
企業原本可自由地進出市場,但有一些產業其實存在著進出障礙。
-
-
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④ 資訊落差引起的資訊不對稱及逆向選擇
-
消費者得不到品質好的商品或服務。
-
-
防止獨占的法律 防止獨占、寡占市場的獨占禁止法
-
由公平交易委員會日夜監督,目標是實現自由交易。
-
-
通膨與通縮① 物價上漲、下跌是怎麼一回事?
-
物價上漲則貨幣貶值;物價下跌則貨幣升值。
-
-
通膨與通縮② 為何會形成通貨膨脹?
-
通膨的原因有很多種,也分為數種上升程度。
-
-
通膨與通縮③ 通膨與通縮會造成那些影響?
-
通膨會讓仰賴年金的人過得更辛苦,但會減輕債務者的負擔。
-
-
-
PART 4 經濟成長的基本
-
衡量一國財富多寡的2個指標 國民所得與國民淨財富為一個國家的富裕指標
-
某一時間點的經濟量為國民淨財富;某一期間內的經濟量為國民所得。
-
-
GDP與GNP① GDP以地區為基準,GNP以常住居民為基準
-
現今社會的通訊往來頻繁,使用GDP多於GNP。
-
-
GDP與GNP② 取代GNP使用的GNI
-
GNP為生產活動創造的附加價值毛額總和。近年來將GNP重新定義為GNI。
-
-
GDP與GNP③ 列入與不列入GDP或GNP計算的項目
-
基準取決於是否為市場的交易對象,但仍有例外。
-
-
附加價值的內容① 附加價值要如何計算?
-
附加價值是生產活動所形成的新價值。
-
-
附加價值的內容② 用NNP與NI求出更正確的附加價值
-
考量固定資本消耗、間接稅、補貼,導出更正確的數值。
-
-
生產、分配、支出的構成 三面等價原則,國民所得的循環
-
生產、分配、支出的數值不論從哪一方面計算都會一致。
-
-
經濟成長① 經濟會反覆經過景氣波動而成長
-
景氣波動依週期與因素分為4種。
-
-
經濟成長② 名目國內生產毛額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
名目GDP是以金額呈現的生產成果,因此會受物價波動影響。
-
-
經濟成長③ 顯示經濟擴大速度的經濟成長率
-
反映經濟狀態的重要氣壓計。
-
-
產出缺口 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差值即為GDP缺口
-
以潛在GDP為總供給、實質GDP為總需求,預測經濟狀況。
-
-
-
PART 5 財政的基本
-
財政活動的內容① 財政指政府進行的經濟活動
-
負責生產並提供公共財給國民。
-
-
財政活動的內容② 政府財政有3個功能
-
以資源分配的調整、所得重新分配以及安定景氣這3項功能調節市場。
-
-
一般會計與特別會計① 籌措國家經費的一般會計預算
-
仰賴舉債的比例約為1/3,最大的歲出項目為社會保障關係費。
-
-
一般會計與特別會計② 明確營運特定事業的特別會計預算
-
為特定事業及資金運用所設立的會計制度,近年來成為改革的目標。
-
-
財政投融資 被稱為第2預算的財政投融資
-
透過國家信用集中資金,並將這些資金融資給各領域中有困難的民間單位。
-
-
歲入與歲出的平衡 衡量財政健全性的基礎財政收支
-
扣除公債的歲入與扣除國債的歲出之間的差額。
-
-
稅金的區分 稅金的種類分為直接稅與間接稅
-
以徵收來源作為區分,並分成國稅與地方稅。
-
-
租稅的歷史 直到導入消費稅的戰後日本稅制歷史
-
因「夏普勸告」而引進直接稅中心主義,卻出現所得掌握率的落差。
-
-
2種公平 租稅負擔的公平性與累退性
-
累進稅實現垂直的公平性;消費稅實現水平的公平性。
-
-
減輕稅率的效果 減輕稅率會是解決累退性的對策嗎?
-
雖然能維持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稅率,但不僅複雜,還不能導正差距。
-
-
日本的國債① 「國家的欠款」國債的組成
-
用於公共事業的建設國債與填補稅收不足的赤字國債。
-
-
日本的國債② 發行國債是有規則的
-
由商業銀行承攬,而非日本銀行。
-
-
日本的國債③ 日益膨脹的日本國債餘額
-
普通國債餘額為880兆日圓,國家與地方的長期債務餘額為1105兆日圓。
-
-
-
PART 6 金融的基本
-
貨幣的形成① 貨幣具有3種功能
-
價值標準、交換媒介、價值儲藏。
-
-
貨幣的形成② 由金本位制邁向管理通貨制度
-
管理通貨制度能使通貨量自由增加,因此能夠推行金融政策。
-
-
貨幣的形成③ 貨幣並非只有眼睛看得到的金錢
-
除了現金貨幣,還有支票存款與活期存款等等的存款貨幣。
-
-
2種金融 所謂金融即資金融通
-
由銀行借貸稱為間接金融;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則是直接金融。
-
-
金融業的現況① 從護送船隊方式脫胎換骨的金融業
-
透過3方面的放鬆管制,目標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市場。
-
-
金融業的現況② 資本適足率與金融機關的信用緊縮
-
以強大金融為目標而引進規則,卻留下不景氣時期的信用緊縮。
-
-
信用創造① 創造出存款貨幣的銀行信用創造
-
重複地存入存款與借出存款,就會出現新的存款貨幣。
-
-
信用創造② 貨幣基數與貨幣供應量
-
日本銀行提供的貨幣透過信用創造形成貨幣供應量。
-
-
日銀的特徵 日本銀行是做什麼的?
-
唯一的貨幣發行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亦是政府的銀行。
-
-
各國的中央銀行 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組織架構為何?
-
美國的中央銀行為聯邦準備體系;歐元區的中央銀行為歐洲中央銀行。
-
-
日銀的金融政策① 日本銀行所推動的金融政策內容
-
經濟不景氣時由政府購入債券,影響利息的形成。
-
-
日銀的金融政策② 零利率政策與量化寬鬆政策
-
政府雖積極地購入國債,期望以此活絡經濟景氣
-
-
日銀的金融政策③ 通膨目標制是解決景氣低迷的錦囊妙計?
-
使物價上漲,藉此讓實質利率下跌並增加投資。
-
-
日銀的金融政策④ 通膨目標制成功了嗎?
-
即使推行異次元貨幣寬鬆政策,仍無法滿足資金的需求。
-
-
日銀的金融政策⑤ 窮途末路之下的負利率政策
-
從日本銀行的部分支票存款徵收手續費,並投入商業銀行。
-
-
金融政策的成果 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的走向
-
雖期望復甦日本的經濟,然而最重要的第三支箭並未射出。
-
-
-
PART 7 日本經濟問題的基本
-
中小企業 支撐日本經濟的中小企業
-
與大型企業有懸殊的落差,但在利基市場成長的企業值得注意。
-
-
新興企業 是誰給予新興企業支援?
-
創業投資者與天使投資人是新興企業的資金提供者。
-
-
日本農業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推動的日本農業
-
問題在於經濟規模過於零散,因此方針由保護農家調整為解除管制。
-
-
日本農業② 在市場開放的壓力下,日本農業走向關稅化
-
出口大量工業製品至全球各地的日本無法抵擋此浪潮。
-
-
日本農業③ 農業政策逐步轉變為推動農業法人化
-
廢除食糧管理制度,推動自由化,目標提升糧食自給率。
-
-
消費者問題① 消費者問題是經濟成長的負面
-
資訊落差是問題的原因所在。沒有正確的資訊,就無法正確地判斷。
-
-
消費者問題② 消弭資訊落差的消費者保護行政
-
保護消費者的2條法律與3個組織。
-
-
消費者問題③ 保護消費者的各種特別法
-
修正民法的原則,例如猶豫期制度。
-
-
公害 因生產活動而傷害他人的公害是「市場失靈」
-
因應對策是採取直接限制以及將社會成本內部化。
-
-
-
PART 8 國際經濟的基本
-
貿易的意義 為何自由貿易對兩國都是有利的?
-
不看單純的生產效率,而是比較機會成本的話,就會發現
-
-
國際金融 資金在透過國際金融流動以後所帶來的影響
-
雖能為投資方帶來好處,但也可能造成投資方的產業空洞化。
-
-
外匯匯率的機制① 外匯匯率為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
分為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固定匯率制,以及無變動限制的浮動匯率制。
-
-
外匯匯率的機制② 影響外匯匯率供需的原因
-
需求增加,則日圓升值;供給增加,則日圓貶值。
-
-
外匯匯率的機制③ 日圓升值對於貿易的影響
-
日圓升值會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且國外的資產也會變便宜。
-
-
外匯匯率的機制④ 政府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
-
當激烈的匯率波動對經濟帶來影響時,政府便會干預外匯市場。
-
-
外匯變動的因素 決定匯率的購買力平價理論
-
分為注重各國貨幣購買力的理論,以及注重通貨膨脹率的理論。
-
-
浮動匯率制的歷史① 因匯率混亂而誕生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
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由IMF與IBRD執行融資。
-
-
浮動匯率制的歷史② 尼克森衝擊與固定匯率制崩壞
-
美元外流動搖了固定匯率制,在主要國的判斷下轉變為浮動匯率制。
-
-
浮動匯率制的歷史③ 浮動匯率制之下的2個協議
-
廣場協議的目的是改善美元的升值情況,羅浮宮協議的目的則在於穩定美元匯率。
-
-
浮動匯率制的歷史④ 浮動匯率制之下的2個危機
-
泰國引爆亞洲金融危機;美國爆發雷曼兄弟破產事件。
-
-
由GATT到WTO① 對於集團經濟的反省催生出GATT
-
以推動自由貿易為目標,原則是「自由、無差別、多邊」。
-
-
由GATT到WTO② 多邊貿易協定
-
於GATT加盟國之間實行,為推進自由貿易而進行協商。
-
-
由GATT到WTO③ 強化機能後的常設機構WTO
-
成為取代GATT的常設組織,強化爭端解決的機制。
-
-
歐盟的歷史① 歐洲共同體EC是一場巨大的實驗
-
起初是為了協調法國與德國之間的對立,後來實現歐洲的共同市場。
-
-
歐盟的歷史② 從經濟整合到政治整合的歐洲聯盟EU
-
成員國的數量持續增加,卻面臨英國的脫歐危機。
-
-
歐盟的歷史③ 夢想中的共同貨幣——歐元的沿革
-
歐盟區雖整合了貨幣,但亦有未採用歐元的歐盟成員國。
-
-
英國脫歐 反對歐盟規定的英國決定脫歐
-
不滿收容難民等規定,脫歐派於公投中獲得意料之外的勝利。
-
-
新興國家 牽動世界經濟的NIES或BRICS
-
挺過獨立以後的動盪時期,實現經濟成長的新興諸國。
-
-
- 結語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