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35857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以歷史縱貫,以課題橫跨,秉持文學、文獻、文化「三文主義」精神編撰
閱讀、認識馬華文學與文化的最佳導引
走入新馬華人社會的必讀之書

王德威:華語世界體例最為宏闊、內容最為豐富的讀本。

最龐大的跨國作者群
66位學者、作家、116篇專文
新詮釋、新觀點、新視野
重探19世紀至21世紀新馬華人文學、文化發展脈動
展示馬華文學文化獨有魅力
王德威序文導讀 梅家玲 陳國球 鄭毓瑜共同推薦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由學者作家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主編,是一本以論述為主的介紹性讀本,其出版旨在為中學、大專院校的學子,或是對馬華文學、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學習和入門的讀本。讀本規畫的內容,不僅涵蓋馬來西亞(含馬來亞時期)華人社會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同時對重要的文學思潮、事件與作家做出整理敘述,藉此引導讀者認識和掌握馬華文學的發展脈絡。此書採單元形式編纂,力求透過史觀、事件、思潮、議題等不同組合,集眾人之力完成。

本書包含十二個單元,即一、南中國海的波浪;二、赤道線上的烽火;三、冷戰時代的地緣政治與南洋文學版圖;四、寫實主義與社會現實主義;五、冷戰現代主義與馬華文學新浪潮;六、風土,鄉土與地方感;七、犀鳥飛越神山:婆羅洲書寫;八、歷史,家國與認同;九、在馬哈迪時代抒情;十、在臺:寫在家國之外;十一、多語,多元與華馬文學;以及十二、視與聽:電影、劇場、歌謠、書法,分別從馬華歷史譜系、政治遭遇、風土人情、語言文學等方面,呈現一百五十年來華人在馬來半島和周邊地區的行旅、移民、墾殖以及落地生根的經驗。撰寫者根據選題提供扼要文字,彼此串聯,形成有如星座圖般的敘述網絡,既有時間多維向度,也有重層地理、社會、人文的積累。

馬華文學處於多族、多語、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環境,歷史、社會、政治、環境、日常生活、性別、情意、慾望、氣候劇變、護生等議題,在「後現代」、「後殖民」、「後認同」、「後人類」或「人類紀」的視野裡,有不同的文學或文化詮釋,本書在新紀元、新媒體時代編成,反映這些喧譁眾聲的關注。另一方面,文學形式、文類、呈現平臺、傳播載體、閱讀受眾早已有別於上個世紀的樣貌,閱讀文學的同時,其他文化、文類(如通俗類型)往往也在讀者或評論者的視閾之內,或為文化研究的對象,或為閱讀與論述之外的視聽向度,或為文學文本的指涉互文,本書也納入若干篇相關文字。

歷史、事件、議題、人物在本書縱橫交叉貫穿,在在涉及文學、文獻、文化,除了在「多語、文學平臺與類型小說」卷擴大涵蓋面外,編者在「視與聽」卷將眼睛與耳朵放遠拉長到電影、劇場、歌謠、書法等文學「姐妹藝術」的抒情或再現媒介。

從晚清到21世紀的今天,這個南洋華文書寫場域的歷史早已超過一百二十年,本書以一個宏觀的視野回望過去兩個甲子以來的文學事件、議題、人物、文本、運動、思潮、社團等,在不同撰寫者的書寫、檢視與敘述中自有微觀的評點與刻畫,本書希望可以提供讀者一幅見樹又見林的馬華文學圖像卷軸,讓讀者張看閱覽細品。
  •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高嘉謙
  • 推薦序 想像的「非」共同體/王德威
  • 緒論一 季風帶的漢聲華語,回望百年文學家園/張錦忠
  • 緒論二 南方/黃錦樹
  • 一、南中國海的波浪/高嘉謙
    • 南洋華人的漢語、文學與文化生產
      • 碑銘和書寫:華人社會文化史/白偉權
      • 傳教士與馬來亞中文印刷/邱繼來
      • 清季外交官的南洋見聞/高嘉謙
    • 使節與過客,移民與文學空間
      • 漢詩「下南洋」:使節、過客與華人移民社會/高嘉謙
      • 邱菽園與離散詩學/高嘉謙
      •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過番歌與民間方言歌謠/杜忠全
      • 風俗歌詩在南洋/潘舜怡
      • 南風吹遍綠洲:五四新文學運動後的星馬文學場域/張錦忠
      • 科普意識與地方知識:一九二〇、三〇年代南來文人遊記的特色/張惠思
      • 連士升及其五四風度/許德發
  • 二、赤道線上的烽火/黃錦樹
    • 戰爭傷痕與記憶
      • 郁達夫的南來與失蹤/黃錦樹
      • 傑出的抗戰作家:金枝芒與鐵抗/莊華興
      • 在戰火中歌唱/潘舜怡
      • 技藝救國‧聲色救災/沈國明
      • 依藤與其《彼南劫灰錄》/李有成
      • 創傷書寫:有關新加坡淪陷時期的舊體詩/林立
      • 戴隱郎在南洋與東北亞之間的文藝流動/莊華興
      • 從山芭到故國:蕭村/黃錦樹
      • 赤道上的赤子之心:韓萌與王嘯平/陳麗汶
      • 杜運燮、吳進與其散文集《熱帶風光》/許德發
  • 三、冷戰時代的地緣政治與南洋文學版圖/張錦忠
    • 冷戰、僑教、在臺馬華文學/張錦忠
    • 冷戰時期的友聯、《蕉風》、《學生周報》/伍燕翎
    • 冷戰格局下:婆羅洲文化局的成立與中文書刊的出版/黃其亮
    • 歸僑、左翼文學與冷戰:王嘯平的心靈史/張松建
    • 劉以鬯:來自香港的南洋風景/鄧觀傑
    • 黃崖在冷戰的年代/林春美
    • 亞洲冷戰年代的抒情詩人:力匡、楊際光/張松建
    • 文化冷戰與「南洋兒童」的建構:一九五〇年代以降《兒童樂園》與《南洋兒童》/徐蘭君
    • 新村的文學記憶/廖卓豪
  • 四、寫實主義與社會現實主義/黃錦樹
    • 認同歸宿與個人風格的雙重追尋:戰前作家林參天的馬華書寫/曾昭程
    • 此時此地:一九五〇年代方天與苗秀的寫實作風/黃國華
    • 一九六〇年代馬華作家代表:韋暈/莊華興
    • 個性化寫作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于沫我/莊華興
    • 雨川的現實主義小說/劉泀嗪
    • 威北華兩則短篇小說:當世界是一座橋/賀淑芳
    • 方修和威北華/張景雲
    • 馬華文藝的獨特性論爭/蘇穎欣
    • 方修的文學史書寫/謝征達
    • 「有一個人」:在南洋的鐵屋以魯迅為旗幟/張錦忠
    • 華教、華校與舊詩文脈/高嘉謙
    • 「現實主義」脈絡下的「方北方與馬華文學」/黃萬華
    • 從野草到雜草:雲里風的南洋《野草》仿作/張康文
  • 五、冷戰現代主義與馬華文學新浪潮/張錦忠
    • 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起始/林春美
    • 洪鐘的現代詩藝/潘舜怡
    • 巨人言筌:一九六〇、七〇年代獨特的現代詩人/黃琦旺
    • 六八世代的(思想)「大逃亡」:李有成《鳥及其他》和梅淑貞《梅詩集》/黃琦旺
    • 溫任平、天狼星詩社與現代詩選集/張惠思
    • 尋覓原鄉的異鄉人:王潤華的詩學之途/黃琦旺
    • 現代小說新聲浪的弄潮者陳瑞獻/張錦忠
    • 溫祥英:現代主義,或華人中產階級的微小困頓/黃錦樹
    • 被低估的先行者:菊凡的現代主義小說/劉泀嗪
    • 一九六〇年代的現代派張寒/林春美
    • 現代主義者洪泉/張錦忠
  • 六、風土、鄉土與地方感/高嘉謙
    • 蕭遙天自己的風/方美富
    • 建國時期馬華作家梁園/莊華興
    • 一九六〇年代馬華青年作家的鄉土書寫/高嘉謙
    • 冰谷的散文/李有成
    • 馬華鄉土文學小說家宋子衡/張錦忠
    • 陳政欣的小說與其武吉三部曲/李有成
    • 南洋的張愛玲:李天葆和他的「天葆」遺事/王德威
  • 七、犀鳥飛越神山:婆羅洲書寫/張錦忠
    • 石在、星籟、雲湧:繁花盛開的戰後砂拉越華文文學/張錦忠
    • 擎起馬華砂州現代文學的大纛:簡述「砂拉越星座詩社」(1966-2019)/李樹枝
    • 沙巴華文文學發展概述(1950-2020)/劉倩妏
    • 廣府輓歌:砂拉越泗里街的「時文」/湯嵋廂
    • 吳岸的《獨中頌》/謝征達
    • 他在婆羅洲寫作:論梁放/張康文
  • 八、歷史、家國與認同/黃錦樹
    • 馬來(西)亞華人左翼政治之濫觴:馬來亞共產黨/潘婉明
    • 反革命的革命文學:讀金枝芒小說/潘婉明
    • 「革命加戀愛」的正確與不正確:讀賀巾及其小說/潘婉明
    • 南洋大學、左翼與「第三世界」視野/魏月萍
    • 「國家文學」與承認的政治/莊華興
    • 當記憶變成技藝:論小黑的家國書寫/施慧敏
    • 丁雲小說中的移動與漂流/謝征達
    • 黎紫書的敘事幻術/潘舜怡
    • 族群和諧的想像:劉戈《漢麗寶》/陳志豪
    • 商晚筠的異族小說與女性意識探索/莊華興
    • 《昨夜星辰》:論潘雨桐的族群敘事/施慧敏
    • 鏡子映照的表/背面:論賀淑芳的小說/劉雯慧
  • 九、在馬哈迪時代抒情/黃錦樹
    • 馬華校園散文/鍾怡雯
    • 黃遠雄的詩與散文/李有成
    • 生命在他方:一九七〇年代末詩人譜系中的沙禽、何啟良和張瑞星/黃琦旺
    • 抒情與吶喊:游川與傅承得的政治抒情詩/葉福炎
    • 家與國的後現代書寫:陳強華的藍色詩/葉福炎
    • 童年的守望者:方路與辛金順的感傷情懷/胡玖洲
    • 在邊陲書寫:林幸謙的離散詩與散文/張錦忠
    • 馬華詩歌進入後現代/張光達
    • 二十一世紀:新一代作者的詩歌與小說表現/張光達
    • 少年感傷與永恆失落:論龔萬輝的小說/蔡曉玲
  • 十、在臺:寫在家國之外/高嘉謙
    • 閃耀臺北現代文學星河的星座詩社/張錦忠
    • 神州詩社/黃錦樹
    • 離散與多鄉帶來的挑戰:李永平/詹閔旭
    • 雨林的殘酷劇場/黃錦樹
    • 在自己的樹下:黃錦樹論/劉淑貞
    • 敘事詩成長史:陳大為的神話歷史中國、南洋史詩與原鄉寫作/張光達
    • 明媚陽光下的赤道幻影:論鍾怡雯/翁菀君
    • 學院馬華文學批評的起源——在臺馬華文學論述:一個旅美南洋學者的觀點/陳榮強
  • 十一、多語、多元與華馬文學/張錦忠
    • 峇峇馬來文學的班頓與翻譯小說/吳小保
    • 狹縫中的華人國語文學/吳小保
    • 未竟之業:華、馬翻譯文學的發展與成果/黃麗麗
    • 當代華裔馬英小說家:歐大旭、陳團英與朱洋熹/熊婷惠
    • 馬華文學的副刊研究/曾維龍
    • 馬華文壇燒芭事件/張永修
    • 花踪文學獎:歷史與認同/張光達
    • 一個文學獎與一段文學史:花踪文學獎與馬華新生代文學/溫明明
    • 馬華武俠/陳大為
    • 占位、怨懟、願景:論馬華文學的科幻書寫/胡星燦
    • 文學生成、書籍出版、文化傳播:紅蜻蜓書系與馬華少年小說/廖冰凌
    • 少年愛尋覓不到愛同志小說反同志戀情:翁弦尉與陳志鴻小說/許通元
    • 感官碎語與蒙太奇拼貼:論許通元/張斯翔
  • 十二、視與聽:電影、劇場、歌謠、書法/高嘉謙
    • 早期馬華電影:從《新客》到《南洋小姐》的回顧/許維賢
    • 大荒與蜂鳥:馬華獨立電影的兩種流徙表述/黃國華
    • 電影,劇場,蔡明亮/林建國
    • 要說的不只是「這裡」:馬華劇場與窮劇場/高俊耀
    • 南洋娛樂文化先驅:「麗的呼聲」及其廣播歌曲/黃文車
    • 同學少年齊齊來:從《學報半月刊》到《椰子屋》/張錦忠
    • 彭士驎行書抒情性的文學涵養與文化底蘊/李乾耀
  • 馬華文學大事記/張錦忠編
  • 後記/暗淡藍點的馬華文學/高嘉謙
  • 編者、作者簡介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