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也沒有遍地開花的科學園區、工業區?
更沒有台灣傲世全球的電腦、半導體、電子面板三大產業;
它們2021年創造超過三千億美金的產值!
台灣工業發展最關鍵的人物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
因著他的使命感,讓台灣成就偉大!
也因此帶動了一群為台灣工業全力拼搏的時代人物。
活在世上,除了金錢以外更需要什麼?在追求名利之外,
還要具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可以為社會帶來貢獻?
「使命感」、「做對事」指的是什麼?可能不同人有不同解讀。道理很簡單,只要先將自己本事培養起來,能力被看到了,就有更多機會,待遇也就越高,成功水到渠成。但「本事」不只是專業能力,也包括了管理能力與領導力,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特質:對改善國家、社會及產業的那種強烈「使命感」與「企圖心」。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李國鼎的格局、視野及使命感,努力不懈、卓越領導打下基礎的結果。而嚴家淦、孫運璿、石滋宜、趙耀東這幾位官員,他們在李國鼎一生成就中扮演什麼角色?本書貫穿台灣工業七十年的發展,提供您另一個對台灣經濟的認識。
本書的橫軸是工業化,縱軸則是介紹以李國鼎為主,及陳誠、嚴家淦、尹仲容、孫運璿、趙耀東、石滋宜等數十位影響台灣工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探討他們如何在不同階段,驅策政府各部門,帶領產官學研,共同在廣泛的科技產業──資訊、通訊、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上下通力合作,創下全世界開發中國家都羨慕的經濟奇蹟,以及龐大出口產值,改善了全台灣人民由農轉工,由貧轉富的生活水準。他們的使命感驅使他們的一生,抱著格局與視野努力向前。七十年當中,將台灣每個階段的經濟、產業不斷擴大、精進,最終推動了台灣成為世界電腦、半導體、智慧手機等上百項產品的製造之王。
本書列舉的人物剛好貫穿台灣工業化的四個階段:台灣工業化從無到有(1950年-1965年)、工業區崛起(1965年-1980年)、電子電腦產業發展(1970年-2000年)、半導體光電產業形成(1980年-2020年),其中李國鼎先生更是橫跨這四個階段,是對台灣工業發展投入最久最多,貢獻無人能比的關鍵人物,因此他的故事是本書的主軸核心,在各章中會做詳細的介紹。此書詳細介紹李國鼎及他創造的十個典範,他的做事態度、方法,人生觀,值得細細的品味與學習,教大家怎麼學李國鼎做事!
- 推薦序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王伯元
- 緒論 活在世上,金錢以外更需要什麼?
-
Chapter1 李國鼎──台灣工業化七十年 成就最關鍵人物
-
1.1 計畫經濟時代的李國鼎
-
1.2 財經部長十一年開創新局
-
1.3 七十歲成科技教父
-
蔣經國與李國鼎的恩怨情仇 蔣李兩人合作再造台灣科技工業
-
-
Chapter2 他們的使命感讓台灣成就偉大
-
2.1 開啟台灣工業化的大門
-
2.2 孫運璿對台灣經濟的具體貢獻
-
2.3 石滋宜替台灣工商業脫胎換骨
-
-
Chapter3 李國鼎創造的十個典範
-
3.1 好的政策讓台灣工業起飛
-
3.2 籌辦民生工業的開始
-
3.3 全球「加工出口區」的先行者
-
3.4 「獎勵投資條例」啟動,外銷興起
-
3.5 稅制改革與國庫統一支付制
-
3.6 亞洲第一的科學工業園區
-
3.7 全球電腦王國的產生
-
3.8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
-
3.9 科技顧問與人才延攬
-
3.10 台灣成為資訊化社會
-
-
Chapter4 學李國鼎做事
-
4.1 政策如何成就新產業
-
4.2 專訪關鍵人士全面解讀李國鼎
-
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訪問張忠謀)
-
KT是台灣PC產業最佳推手(訪問施振榮)
-
不要談無力感,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訪問史欽泰)
-
一百個困難也要解決的李資政(訪問石滋宜)
-
組織設計與管理是KT強項(訪問馬難先)
-
KT的網狀思考(訪問鄭石岩)
-
李部長是一個有擔當有魄力的主管(訪問陳棠)
-
雖千萬人吾往矣(訪問陳木在)
-
把李國鼎放在任何領域,他都可以做得很好(訪問楊世緘)
-
即思即行,無私無我的李國鼎(訪問石大成)
-
知人任事,充分授權的李國鼎(訪問王紹堉)
-
時時以人民為念的官員(訪問王建瑄)
-
推動國家現代化的先行者(訪問葉萬安)
-
-
4.3 大陸官員對李國鼎的尊敬
-
-
Chapter5 官場、使命感、媒體
-
5.1 政務官、文官如何學李國鼎做事
-
5.2 李國鼎善用媒體推動政策
-
5.3 追憶國鼎先生
-
李國鼎一生的逆境與貴人
-
- 註解
- 致謝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