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街邊文學》為《三邊文學》系列的最後一部。多是徐訏為報刊撰寫的雜文,體裁篇幅也不一致。其中有對世局的觀察、也有針對人物和時聞的意見,和《場邊文學》、《門邊文學》在思想上有一貫脈絡。可藉此一窺這個世界於一九五○至七○年代的零星面目。當年《街邊文學》問市後,徐訏後續仍發表許多性質類似的文章,未見於其他文集,故本次重新出版時,也特別蒐羅,一併收錄書中。
- 導言 徬徨覺醒:徐訏的文學道路/陳智德
- 《三邊文學》序
-
輯一、詩
-
又一年
-
紅黑曲
-
歷史的奔騰
-
錯誤
-
贈
-
包袱
-
三個總統
-
關關睢鳩
-
悼胡風
-
心理戰
-
原猴篇──猴年應《熱風》囑題大千居士畫猴
-
沉默
-
「費賓」的信徒們
-
原子的和平
-
虱子
-
無題
-
談
-
小龜
-
寄語
-
善意的批評
-
不是情詩
-
五一節有感
-
哀吳越
-
有贈
-
讀報雜感
-
對白
-
即景
-
勢成
-
冷戰中的小熱門
-
觀二蟲爭雄記
-
-
輯二、散文
-
小學生的負擔
-
民族間的了解
-
人物與神話
-
柏林的問題
-
在台灣的青年人
-
台灣僑生的感想
-
尼赫魯與余定的辯論
-
緘默
-
生命
-
死
-
不說話的自由
-
稿費問題
-
筆墨官司
-
人情味
-
大陸詩人的歡呼
-
死亡
-
從蘇聯雕刻家的作品談起
-
看大陸民間藝術的表演
-
種族與階級
-
諾貝爾獎
-
《阿爾發城》
-
國有文藝與民有文藝
-
巴甫洛夫的真貌
-
廟宇與廣場
-
書價
-
禽類學家
-
集體創作
-
恐懼的反顧
-
東歐的戲劇思想
-
天才
-
歌與詩
-
宗教信仰
-
編輯之道
-
幸運兒
-
畫展與藝術的提倡
-
青春
-
聰明人
-
革命不如反革命
-
蘇加諾自傳
-
陳腔濫調
-
「棒子」問題
-
時代感與時髦感
-
不安寧的世界
-
文學的去處
-
文學批評
-
文學教育
-
天才的沙漠
-
新的美國青年熱
-
寫作的「幸運」
-
特務片的公式
-
自殺
-
文章與年齡
-
「殺錯了人」與「看錯了人」──寄曹聚仁
-
階級的欽定
-
敏感症
-
電影的藝術掙扎
-
生命
-
今年的諾貝爾文藝獎
-
博士與讀書
-
世界曆
-
歧視與侮辱
-
某先生暨夫人七秩雙慶──為友人代擬壽詩
-
留學生的安居樂業
-
同性愛
-
「我」的問題
-
和平的途徑
-
方塊文章
-
節日與賀卡
-
文學的墮落
-
「自由」與「祖國」
-
蘇聯的藝術自由
-
賴奧登的故事
-
悲涼話與風涼話
-
創造精神
-
患難與安樂
-
勇氣與朝氣
-
自由的消長
-
出版統計
-
笑話與真話
-
台灣的火車
-
醫學革命與社會革命
-
明星隨片登台
-
台灣的裸浴照片
-
作家協會的幫兇文學
-
輕鬆幽默
-
祖國文字
-
幕簾重重
-
知識分子與知識的進步
-
大陸與台灣的著作
-
文化傳統
-
傳記世界與傳奇世界
-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
-
港幣貶值與數學教材
-
觀中共九代大會紀錄片
-
「擠牛奶」的悲劇
-
世界胸襟與美國眼光
-
傳記裡的人物
-
登月漫想
-
台灣的抄風
-
枷鎖
-
法西斯的舊調
-
發憤圖強的台灣
-
中文與國語
-
蓋棺論定
-
道聽塗說
-
在舞台前
-
笑與幽默
-
神魔綜錯
-
一個《紅樓夢》讀者的紅學家
-
情與理
-
印度的不能接觸階級
-
個人主義與自我主義
-
「行乞者」之歌
-
口號的邏輯
-
中文大學的中文
-
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
-
友與敵
-
台灣的獎金
-
西班牙的報導
-
文字表達問題
-
具體的共相
-
秋天
-
從馬克思想到英國當前經濟實況
-
話劇運動
-
藝術的生命與政治的生命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