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荒岩到東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遊文化史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07/0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044837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香港的文化和社會變化,與本地旅遊業發展不可分割。開埠初期,西方人對香港的印象普遍惡劣,視為一個氣候不佳、自然資源匱乏、危機處處的荒島;一百年後,二戰結束,香港著力發展旅遊業,其殖民地背景吸引了很多對神秘東方有憧憬的外國遊客,漸漸得到購物天堂、美食天堂、東方之珠的美譽;來到現代,香港也開發人文旅遊的資源,郊外風光、文物古蹟不一而足,展示了香港旅遊業的多元化和與時並進。

本書是首部有關香港旅遊文化史的專書,旨在探討自開埠至九七回歸,香港作為旅行目的地的歷史發展、文化與經濟相關的行為。從殖民地早期至二戰,旅行的各種發展形式如長途、短途、本地遊、僑居和遷移等,加強了西方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社會和文化交流。戰後,香港旅遊的進一步推廣及產業化,除了帶動經濟發展外,亦有助殖民地政府為香港樹立國際現代化的城市面貌,加強了香港人的本土化和身份認同。

香港人以文物、商業成就和東西方文化的並列,建構歷史及重拾「正面」記憶。業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使城市的文化走向本土發展,進一步讓香港獲得國際認可,帶動了以中西文化並存的都會發展歷程。
  • 推薦序一 旅行文化的歷史哲學反思
  • 推薦序二 張展鴻
  • 前言
  • 01 東西方旅遊觀和文化特質
    • 1.1 西方旅遊觀:從旅行到旅遊
    • 1.2 中國旅行觀:遊山玩水的情趣
    • 1.3 清末的文人墨客:旅遊的根源
    • 1.4 滿清遺民:與中國內地聯繫的旅遊雛形
  • 02 西人記述的香港之初
    • 2.1 早期西方旅者的動機
    • 2.2 殖民伊始的傳教士:中國內陸的「踏腳石」
    • 2.3 西方人眼中的19世紀香港
  • 03 工業文明與旅行方式的革新
    • 3.1 在港外國人的旅行方式
    • 3.2 水陸交通的改進:輪船與鐵路旅行的興起
    • 3.3 旅遊書籍及旅行指南的普及
  • 04 大眾旅遊的形成
    • 4.1 航空業對旅遊業的影響
    • 4.2 戰前的旅遊運輸代理
    • 4.3 戰後華商旅行社的業務
    • 4.4 旅行社同業機構
  • 05 從「蘇絲黃的世界」到「東方之珠」
    • 5.1 帶動經濟:戰後港府的旅遊政策
    • 5.2 「這是香港」:冷戰期間香港作為東方文化的門窗
    • 5.3 「東方之珠」的象徵
    • 5.4 「六七暴動」後的香港旅遊
  • 06 酒店旅館的興起
    • 6.1 戰前的酒店旅館經營
    • 6.2 戰後酒店業的發展
    • 6.3 戰後旅遊業狀況及酒店業組織
  • 07 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
    • 7.1 香港植林及植物公園的源流
    • 7.2 生態旅遊及郊野公園
    • 7.3 文化旅遊與原居民文物徑
  • 08 主題公園:旅遊設施的興替
    • 8.1 戰前的遊樂場興衰
    • 8.2 戰後的遊樂場
    • 8.3 主題公園:海洋公園及旅遊區
  • 09 人文旅遊與盛會之都
    • 9.1 從「盛會之都」到「亞洲國際都會」:展望與限制
    • 9.2 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
    • 9.3 文物保育與可持續旅遊
  • 結語
  • 鳴謝
  • 附錄1 曾在香港或以香港為研究對象的著名外籍社會、歷史或人類學家
  • 附錄2 《搭船警告》(1918)
  • 附錄3 由香港往外埠輪船(1932)
  • 參考文獻要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