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华远古史

出版日期
2019/01/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208155985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从中国历史的序幕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自序
  • 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
    • 第一节 绪说
      • 一、人类的起源
      • 二、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
      • 一、元谋猿人
      • 二、蓝田猿人
      • 三、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 四、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
      • 五、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
      • 六、其他地区猿人化石的发现
    • 第三节 “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
      • 一、古人时期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 二、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
      • 三、古人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
      • 四、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
    • 第四节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
      • 一、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
      • 二、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
      • 附:中国原始社会史表
    • 第五节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
  • 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
      •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
      • 二、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
      • 一、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
      • 二、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
    •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
      • 二、制陶、纺织与石器等手工业
      • 三、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活
    • 第四节 我国古文献上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
      • 一、“知母不知父”
      • 二、族外婚
      • 三、婿称岳父为舅,称岳母曰姑;妇称丈夫之父为舅,称丈夫之母曰姑
      • 四、父子不相续相处,而祖孙相续相处
      • 五、古帝王称“毓”称“后”
      • 六、图腾痕迹
      • 七、姓的性质
    • 第五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
      • 一、原始科学
      • 二、原始艺术
      • 三、原始宗教
  •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
    • 第一节 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 一、母系家族的产生和父系氏族制的萌芽
      • 二、父系氏族公社制的确立
    •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经济的重大发展
      • 一、北方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与游牧经济
      • 二、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
      • 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四、手工业与原始交换
    • 第三节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瓦解
      • 一、私有制的产生与贫富开始两极分化
      • 二、阶级、奴隶制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解体
    • 第四节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和艺术
      • 一、文字的产生
      • 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艺术
    • 第五节 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
      • 一、古代传说中诸部落居住的地域
      • 二、部落战争促使氏族制度益趋崩溃
  • 第四章 唐、虞、夏与先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上)
    • 第一节 唐、虞、夏的禅让制与军事民主选举制
      • 一、尧、舜、禹的生活
      • 二、禅让的传说
      • 三、篡夺的传说与“天下为家”的产生
    • 第二节 传说中的夏王朝
      • 一、夏王朝的开国
      • 二、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
      • 三、传闻中的夏时
    • 第三节 考古发掘与夏文化
      • 一、夏族活动的地域
      • 二、所谓“河南龙山文化”应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 四、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 五、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所反映的夏文化
    • 第四节 商族的兴起和先商的社会阶段
      • 一、商族的来源
      • 二、先商的世系
      • 三、商族在先商时所处的社会阶段
  • 第五章 商王朝前期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下)
    • 第一节 商汤的灭夏
    • 第二节 商代前期的政治
      • 一、商汤和伊尹
      • 二、商代前期的“盛君”
    • 第三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一)
      • 一、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青铜器与农业生产
      • 二、二里头文化的早商宫殿建筑
      • 三、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生活
    • 第四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二)
      • 一、二里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分工
      • 二、商代前期的城池建筑及其意义
      • 三、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和漆器兼论陨铁的利用
    • 第五节 商代前期的阶级对立与第一个阶级社会的逐渐形成
  • 第六章 商代阶级国家的形成
    • 第一节 盘庚迁殷及其社会意义
      • 一、自汤至盘庚五迁的问题
      • 二、盘庚迁殷的原因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商代后期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国家的出现
      • 一、商代后期的阶级对立
      • 二、国家的出现
  • 第七章 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众”或“众人”的身份及商的社会属性
    • 第一节 商代后期有多少奴隶
      • 一、商代后期人殉和人牲的数量惊人
      • 二、商代后期的奴隶数量要具体分析
    • 第二节 众或众人的身份
      • 一、众或众人是商代后期主要的生产劳动者
      • 二、商代“族”的组织及其同“众”的关系
      • 三、众或众人所受的剥削
      • 四、“众人”的政治待遇
    • 第三节 “古代东方”的理论与商代后期的社会性质
      • 一、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 二、“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社会特征
      • 三、商代后期社会近于古代东方的家庭奴隶制
  • 第八章 商代后期的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
      • 一、卜辞中的“年”、“侑雨”、“受年”
      • 二、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和酿酒所反映的农业情况
      • 三、商代后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
    • 第二节 畜牧、田猎与渔业
      • 一、畜牧与田猎
      • 二、渔业
    • 第三节 商代后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 一、精致的青铜器
      • 二、陶器的新创造
      • 三、纺织和其他
      • 四、商代后期的土木建筑工程
    • 第四节 交换、货币、交通
      • 一、商代后期的商业和货币
      • 二、商代后期的交通
  • 第九章 商代后期的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
    • 第一节 商王朝的政治疆域
      • 一、商的王畿及其据点
      • 二、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
    • 第二节 商族的氏族组织
      • 一、商代后期商氏族的地域性
      • 二、商的世系及其继承制度
      • 三、“兄终弟及”制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 四、商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
      • 附: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表
    • 第三节 商代后期的政治机构
      • 一、商代的王
      • 二、百官
      • 三、诸侯方伯
    • 第四节 商与各方国
      • 一、鬼方
      • 二、方(方)
      • 三、土方
      • 四、羌方
      • 五、人方
      • 六、虎方
      • 七、周及其他
  • 第十章 商代的文化、科学与艺术
    • 第一节 商代的文字
      • 一、汉族文字起源的传说和最早的汉字
      • 二、甲骨文已达到文字发展的进步阶段
      • 三、汉字的读音问题
      • 四、甲骨的发现和卜辞文例
      • 五、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
    • 第二节 商代的宗教信仰
      • 一、自然神的崇拜
      • 二、祖先崇拜
    • 第三节 商代的科学成就
      • 一、商代卜辞所反映的天象
      • 二、商代的历法
      • 三、其他科学
    • 第四节 商代的艺术
      • 一、雕塑艺术
      • 二、音乐与乐器
      • 三、其他艺术
  • 第十一章 先周族的来源及其社会发展
    • 第一节 周为夏族的分支
      • 一、周始祖的时代问题
      • 二、周族为夏后的推测
      • 三、先周人物传闻
    • 第二节 周族最初的地望
      • 一、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
      • 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
    • 第三节 先周的文化及其社会阶段
      • 一、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 二、先周的文化
      • 三、周原所出的甲骨文问题
  • 第十二章 周王朝的建立
    • 第一节 周武王的灭商
      • 一、武王克商前中原的形势
      • 二、灭商的步骤
      • 三、政权的建立
      • 四、西周开始的年代问题
    • 第二节 周公旦及其东征
      • 一、武王死后周政权的危机
      • 二、周公践位称王问题
      • 三、管蔡之乱与周公东征
      • 四、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和还政成王
    • 第三节 周王朝政权的巩固
      • 一、分封措施
      • 二、对商遗的政策
      • 三、制礼作乐
      • 附:西周帝王世系表
  • 第十三章 西周的政治及其发展
    • 第一节 西周的政体形式与“成康之治”
      • 一、政权是君主专制,还是城邦民主制
      • 二、“成康之治”
    •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 一、西周政治制度导论
      • 二、西周的宗法制度
      • 三、西周的分封制度
      • 四、西周的监国制度
    • 第三节 西周的官制
      • 一、周初的最高长官——太保、太师
      • 二、西周卿士的性质
      • 三、西周的政务官和文史官
      • 四、世族的世官、世禄制度
    • 第四节 西周的兵制与刑法
      • 一、兵制
      • 二、刑法
    • 第五节 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 第十四章 西周的社会经济
    • 第一节 西周的农业经济
      • 一、西周农业的地理环境
      • 二、西周农作物的品种
      • 三、西周劳动生产的编制、生产工具和技术
    • 第二节 西周的土地制度
      • 一、西周田制的基本内容
      • 二、田制分公田和私田就是所谓“井田制”
      • 三、孟子“井田论”的内涵
      • 四、西周为贵族土地所有制
      • 五、西周“仆庸土田”和“民”的身份问题
    • 第三节 西周的手工业、商业
      • 一、西周的手工业
      • 二、西周的商业
    • 第四节 西周的社会性质
      • 一、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意义
      • 二、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何以长期不能解决
      • 三、历史研究应从历史实际出发
      • 四、西周社会形象的四大特点
  • 第十五章 西周的衰微、灭亡
    • 第一节 西周衰微始于何时
    • 第二节 周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及国人暴动的伟大意义
    • 第三节 何谓“共和行政”
    • 第四节 所谓“宣王中兴”
    • 第五节 幽王昏乱、灭亡与平王东迁
  • 附录一 大事年表
  • 附录二 本书引用甲骨著录书目简称表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