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刑事法评论:刑法的多元化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32391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为《刑事法评论》第44卷。本期的主打专栏是“刑法原则与法益理论”,主要是对教义学基本原则和基本出发点的阐释和解读。另外,本期还设有“构成要件论”“错误论”“ 前沿理论”“ 刑罚论”“ 刑事程序”“ 实证研究”以及“专题研究”等栏目。
本书所涵盖的主题包括法教义学基本原则、法益理论、实行行为论、故意论、假想防卫过当论、被害人的自我答责论、禁止错误问题、中立帮助行为论、组织犯论、结果价值犯的归责机制以及法人刑事责任等内容,对我国的理论研究及司法实务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出版可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关注刑法方法论的人士,将会从本书获益匪浅。
  • 版权信息
  • 主编絮语
  • [刑法基础理论]
    • 历史与教义学上的片段性刑法
      • 引言
      • 一、概念澄清
      • 二、历史角度
      • 三、展望
    • 功能视域下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的教义学重述
      • 一、问题的提出:功能视域下刑法的最后手段性
      • 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的内涵与理论定位
      • 三、质疑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与法治风险
      • 四、化解风险的前提:明确刑法的价值根基
      • 五、消除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功能障碍的教义学进路
    • 人的法益理论与规范的个人主义
      • 一、引言
      • 二、人的法益理论的核心命题
      • 三、人的法益理论的还原论方案
      • 四、人的法益理论的利益论基础
      • 五、人的法益理论的约束力要求
      • 六、结论
    • 多数决可以替代论证?——对法益理论(后)现代批判之回应
      • 一、导言
      • 二、法益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 三、法益理论的主张
      • 四、法益理论的(批判)功能
      • 五、法益理论与宪法
  • [刑法总论]
    • “量的构成要件”独立性地位之提倡
      • 一、问题之提出
      • 二、罪量之表征
      • 三、罪量之范围
      • 四、罪质、罪量双层次犯罪构成体系之构建
      • 五、结语
    • 实行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 一、问题所在
      • 二、实行行为的概念
      • 三、实行行为:贯穿整个犯罪论的一条红线
      • 四、结论
    • 风险升高理论的规范保护目的限缩——自动驾驶汽车过失刑事归责的可能路径探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风险升高理论、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分别考察与限缩论的提出
      • 三、风险升高理论的规范保护目的限缩论之应用
      • 四、结语
    • 我国刑法中犯罪故意涵义的反思
      • 一、检讨《刑法》第14条第1款犯罪故意的内容
      • 二、犯罪故意结构之反思
      • 三、犯罪故意结构之重构
      • 四、立法模式的未来选择
  • [错误论]
    • 论假想防卫过当
      • 一、引言
      • 二、假想防卫过当概述
      • 三、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 四、假想防卫过当的刑罚处罚
      • 五、余论:本文结论对司法判例结果之检视
    • 同意错误的被害人自我答责——基于错误类型的再区分
      • 一、起点:法益错误作为事实错误
      • 二、进路:同意效力的规范判断路径
      • 三、视角:“间接正犯/被害人自我答责”的两极构造
      • 四、构建: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正面判准
      • 五、结论
    • 禁止错误的法哲学问题
      • 一、问题的范围
      • 二、禁止错误的法哲学问题
      • 三、结论
  • [前沿理论]
    • 组织犯的教义学考察
      • 一、组织犯的立法源起考据
      • 二、组织犯的法定属性考察
      • 三、组织犯的正犯属性否定
      • 四、组织犯的共犯属性肯定
    • 论中立帮助行为的限制处罚路径——基于实务与理论的互动性思考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中立帮助行为概念之疑——“中立”帮助行为?
      • 二、观点争鸣及评析
      • 三、中立帮助行为在我国的立法、司法现状
      • 四、本文的立场
      • 五、结论
    • 实质责任论视野下的结果加重犯归责机制研究
      • 一、对调和结果加重犯与责任主义之间紧张关系的尝试
      • 二、以实质责任论为背景解释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合理性
      • 三、关于结果加重犯客观归因问题的讨论
      • 四、关于结果加重犯主观归责问题的讨论
      • 五、结语
    • 法人刑事责任的比较历史与比较理论
      • 引言
      • 一、德国法:法人刑事责任的突然消失
      • 二、英美法:法人刑事责任突然获得承认
      • 三、法人刑事责任的相对共性
      • 四、结论:法人刑事责任与法治
    • “以刑制罪”的阐释与纠偏——兼论“以刑制罪”的控制机制
      • 一、“以刑制罪”的概念阐释
      • 二、“以刑制罪”的合理性论证
      • 三、贯彻“以刑制罪”的必要性
      • 四、以刑制罪的适用范围
      • 五、“以刑制罪”的控制机制
      • 六、结语
  • [刑罚论]
    • 缓刑适用实质要件的操作化
      • 一、问题意识:缓刑适用实质要件需要操作化
      • 二、缓刑实质要件操作化的模式选择
      • 三、缓刑实质要件操作化可通过再犯危险评估工具实现
      • 四、再犯危险评估预测因子的筛选
      • 五、缓刑实质要件操作化工具一:再犯危险评估量表
      • 六、缓刑实质要件操作化工具二:再犯预测回归模型
      • 七、结语
  • [刑事程序]
    • 罪数论与程序法中的犯罪事实
      • 一、程序法中的犯罪事实
      • 二、罪数论与程序法中犯罪事实的两种关系模式
      • 三、罪数论与程序法中犯罪事实的关系
    • 论量刑事实证明的原理
      • 一、问题意识的交代:反思刑事证明
      • 二、量刑事实证明特殊性的析出
      • 三、量刑事实证明活动的范围
      • 四、量刑事实证明活动的特殊原则
    • 从判决风险连带到审判结果中立
      • 一、引言
      • 二、两种判决的风险比较
      • 三、风险连带下的判决选择
      • 四、风险连带下的无罪判决证明标准及影响
      • 五、走向结果中立
    • 刑事简易程序四十年:文本、经验、问题及走向
      • 一、刑事简易程序立法的文本考察
      • 二、实施中的刑事简易程序:经验与问题
      • 三、刑事简易程序发展前瞻
    • 论追缴
      • 一、追缴与没收
      • 二、追缴与责令退赔、返还财产
      • 三、追缴作为唯一救济途径?
      • 四、追缴赃物赃款与善意取得
  • [实证研究]
    • 减刑刑事政策实证研究——基于减幅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的分析
      • 一、减刑刑事政策:宽严相济
      • 二、减刑刑事政策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三、减刑刑事政策实证研究设计
      • 四、减刑刑事政策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五、反思:减幅裁量的规范化
    • “芝加哥范式”研究的当代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18)
      • 一、“芝加哥范式”的提出及当代意义
      • 二、“芝加哥研究”新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 三、“芝加哥范式”的理论发展
    • 铁路安全三级犯罪防控体系构建设想
      • 一、第一层次:情境预防
      • 二、第二层次:多机构协作的一体化预防
      • 三、第三层次:社会预防
      • 四、结语
  • [专题研究]
    • 论非法经营罪的保护法益——破解“口袋罪”难题的新思路
      • 一、问题提出
      • 二、行政许可制度法益观之批判
      • 三、市场基础秩序法益观之证成
      • 四、结论
    • 自杀违法的辩护与新论说——作为参与自杀处罚路径的探讨
      • 一、问题意识
      • 二、处罚参与自杀的合宪性与合理性
      • 三、对不罚论两个观点的否证
      • 四、实务做法评析
      • 五、自杀违法论的反思与再造
      • 六、结语
    • “去识别化的个人信息”不受刑法保护吗?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
      • 三、去识别化信息的刑法要保护性之证立
      • 四、去识别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教义学建构
      • 五、结语
  •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