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国金融市场微结构实务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32206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立足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我国证券、期货、期权市场的微结构。内容涵盖各个市场的交易规则、交易系统、投资者类别、报单特征、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市场交易质量、程序化交易、金融监管等。
市场微结构直接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定价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金融学科教育由于没有统一的市场微结构教材,国外的相关教材又不符合中国的市场实践,因此这方面的课程开设严重不足。
本书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教材的空白,希望能够藉此促成高校普遍开设微结构课程,提高高校学生对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认识,为国家培养一批懂市场懂交易的高素养金融专业人才。本书也可以帮助金融从业人员深入了解自身以及市场其他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市场监管者也会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市场设计与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之间关系的启发。
  • 封面
  • 版权
  • 作者序
  • 引言
  • 目录
  • 第一章 谁在交易?
    • 1.1 需求方
      • 1.1.1 投资者
      • 1.1.2 避险者
      • 1.1.3 娱乐者
    • 1.2 供给方
      • 1.2.1 证券公司
      • 1.2.2 期货公司
      • 1.2.3 交易所
      • 1.2.4 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机构
      • 1.2.5 金融信息服务商
      • 1.2.6 系统供应商
      • 1.2.7 监管者
  • 第二章 交易什么?
    • 2.1 股票
      • 2.1.1 股票品种
      • 2.1.2 股票发行
    • 2.2 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 2.2.1 债券
      • 2.2.2 债券交易
    • 2.3 证券投资基金
    • 2.4 远期与期货
      • 2.4.1 期货定价原理
      • 2.4.2 期货品种
    • 2.5 期权
      • 2.5.1 期权定价公式
      • 2.5.2 期权品种
    • 2.6 信用衍生产品
    • 2.7 固定收益及货币衍生品场外交易
      • 2.7.1 远期利率协议
      • 2.7.2 债券远期
      • 2.7.3 利率互换
      • 2.7.4 外汇远期
      • 2.7.5 人民币外汇掉期
      • 2.7.6 外汇货币掉期
      • 2.7.7 外汇利率期权
      • 2.7.8 人民币外汇期权
    • 附录:场外衍生品市场
  • 第三章 报单
    • 3.1 报单类型
      • 3.1.1 按交易方向分类
      • 3.1.2 按成交即时性分类
      • 3.1.3 按有效期分类
      • 3.1.4 按委托数量分类
      • 3.1.5 其他报单类型
    • 3.2 最小交易单位
    • 3.3 市场执行系统
      • 3.3.1 经纪驱动市场
      • 3.3.2 报价驱动市场
      • 3.3.3 指令驱动市场
  • 第四章 指令驱动市场
    • 4.1 报单优先规则
    • 4.2 成交价确定规则
    • 4.3 集合竞价机制
      • 4.3.1 集合竞价的成交规则
      • 4.3.2 中国证券市场的集合竞价时间
      • 4.3.3 集合竞价期间的行情显示
      • 4.3.4 集合竞价虚假申报
    • 4.4 连续竞价机制
    • 4.5 集合竞价与连续竞价的对比
  • 第五章 市场流动性
    • 5.1 流动性的维度
    • 5.2 流动性的决定因素
    • 5.3 流动性提供者
      • 5.3.1 做市商
      • 5.3.2 大宗交易者
      • 5.3.3 价值投资者
      • 5.3.4 预设交易者
      • 5.3.5 套利交易者
    • 5.4 一个虚构的例子
    • 5.5 流动性管理
      • 5.5.1 Maker-Taker 费用模型的历史
      • 5.5.2 Maker-Taker费用模型的现状
      • 5.5.3 关于其影响的争论
      • 5.5.4 Maker-Taker费用模型在中国市场中的运用情况
    • 5.6 流动性与定价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六章 波动性
    • 6.1 波动性的计算
      • 6.1.1日度历史波动性——标准误差
      • 6.1.2日度历史波动性——指数加权移动平均(MA)
      • 6.1.3日内波动性——Parkinson estimator
      • 6.1.4日内波动性——Garman and Klass estimator
      • 6.1.5日内波动性——Rogers and Satchell estimator
      • 6.1.6 已实现波动性——realized volatility
      • 6.1.7 基于委托报价的波动性
    • 6.2 正确认识波动性
    • 6.3 波动性的影响因素
    • 6.4 波动性的分解
  • 第七章 信息
    • 7.1 交易信息透明度
      • 7.1.1 交易前透明度
      • 7.1.2 交易后透明度
    • 7.2 单一市场价格发现
      • 7.2.1 价格发现的定义和度量
    • 7.3 跨市场价格发现
      • 7.3.1 跨市场价格发现的度量指标
      • 7.3.2 中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 7.4 信息披露、信息质量和信息传递
  • 第八章 交易者类型
    • 8.1 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者
    • 8.2 按照交易目的划分
      • 8.2.1 实用交易者(utilitarian traders)
      • 8.2.2 逐利交易者
      • 8.2.3 无效交易者(futile traders)
    • 8.3 按照是否拥有有用信息划分
    • 8.4 按照交易频率划分
    • 附录:何谓“投机”?
      • (一) 不能以交易次数来判断
      • (二) 不能以交易标的来判断
      • (三) 不能以是否加杠杆来判断
      • (四) 不能以交易者类别来判断
      • (五) 不能以做多做空来判断
      • (六) 不能以套保/套利/投机的三分法来判断
      • (七) 不能以实体还是金融二分法来判断
  • 第九章 什么是好的市场?
    • 9.1 典型认识误区
      • 9.1.1 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是融资?
      • 9.1.2 实体企业发展跟市场流动性无关?
      • 9.1.3 提高流动性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意义吗?
      • 9.1.4 卖空机制对市场有害无益?
    • 9.2 市场效率
      • 9.2.1 基于统计方法的市场效率检验指标
      • 9.2.2 基于资产定价模型的市场效率检验指标
    • 9.3 市场监管
    • 9.4 股票实行T+0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 9.4.1 学界研究
      • 9.4.2 境外经验
      • 9.4.3 对投资者的影响
      • 9.4.4 实行 T+0有无风险?
    • 附录Ⅰ:融券为什么这么难?
    • 附录Ⅱ:转融通业务
      • (一) 转融通的期限费率
      • (二) 转融通的业务模式
    • 附录Ⅲ:如何看待杠杆交易?
      • (一) 杠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杠杆就没有现代金融
      • (二) 杠杆交易往往是替罪羊
      • (三) 杠杆有多种,需要区别对待
  • 第十章 交易系统
    • 10.1 信息系统
      • 10.1.1 行情搜集和发布系统
      • 10.1.2 信息发送和接收系统
      • 10.1.3 交易通道
      • 10.1.4 报单显示系统
    • 10.2 券商和期货公司的柜台系统
    • 10.3 期货交易所开发的柜台系统
    • 10.4 交易所结算系统
  • 第十一章 交易成本
    • 11.1 股票市场交易成本
      • 11.1.1 券商佣金
      • 11.1.2 印花税
      • 11.1.3 交易所费用
      • 11.1.4 过户费
      • 11.1.5 证券投资收益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 11.1.6 证券投资基金的增值税
      • 11.1.7 买卖价差
      • 11.1.8 价格冲击
      • 11.1.9 融券成本
      • 11.1.10 股指期货交易限制
    • 11.2 期货市场交易成本
    • 11.3 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 第十二章 清算和结算
    • 12.1 主要结算模式
    • 12.2 结算模式的发展历史
    • 12.3 结算机构与交易所的关系
    • 12.4 中国证券结算模式
      • 12.4.1 券款对付
      • 12.4.2 其他结算方式
      • 12.4.3 中国股票结算模式
      • 12.4.4 中国债券结算
    • 12 .5 中国期货的清结算
    • 12.6 期权结算制度
    • 12.7 境外衍生品市场保证金制度概况
  • 第十三章 高频交易和程序化交易
    • 13.1 什么是高频交易
    • 13.2 境外高频交易发展历史
    • 13.3 高频交易的策略
    • 13.4 高频交易的好与坏
    • 13.5 高频交易的监管
    • 13.6 高频交易在中国
    • 13.7 程序化交易
    • 13.8 量化交易
  • 第十四章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 14.1 证券期货市场改革开放简史
      • 14.1.1 建立和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
      • 14.1.2 两地互联互通机制
      • 14.1.3 A股加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
      • 14.1.4 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 14.1.5 期货市场逐步开放
    • 14.2 资本市场改革的里程碑——科创板
    • 14.3 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 第十五章 境外金融市场微结构
    • 15.1 美国股票市场微结构
      • 15.1.1 美国证券期货交易所
      • 15.1.2 另类交易系统
      • 15.1.3 内盘
      • 15.1.4 交易所做市商模式
      • 15.1.5 OTC市场
    • 15 .2 美国衍生品市场微结构
      • 15.2.1 美国期货市场
      • 15.2.2 美国期权市场
    • 15.3 中国香港金融市场微结构
      • 15.3.1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微结构
      • 15.3.2 中国香港衍生品市场微结构
  • 第十六章 加密货币市场微结构
    • 16.1 文献回顾
      • 16.1.1 比特币能否成为货币?
      • 16.1.2 比特币是否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 16.1.3 比特币的风险特性
      • 16.1.4 比特币的监管
      • 16.1.5 比特币价格的影响因素
      • 16.1.6 比特币期货和比特币期权
      • 16.1.7 比特币市场微结构
      • 16.1.8 比特币市场微结构的最新进展
      • 16.1.9 小结
    • 16.2 Libra横空出世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