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76369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日本戰後右翼經典——《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新修訂版◎

「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
像這樣的史書,是我最近從未得見的。
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三島由紀夫

面對戰勝國史觀的壓迫,
日本人為肯定自己而建立的大東亞戰爭史觀,能夠說服我們嗎?
中文世界又該如何理解,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

======================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不是為了合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腳步。
 只是為了抵抗『歷史偽造』與『全面否定、醜化民族精神』而書寫。」

關於大東亞戰爭,台灣長久以來習慣在「日本逐步侵略中國」的框架下來理解,但是這只不過是歷史的其中一個面相而已。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的結果,它並不是一場單獨的戰爭,而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漫長戰爭」中的一部分——林房雄稱其為「東亞百年戰爭」。

這場「東亞百年戰爭」起自於幕末,終於大東亞戰爭,其核心是日本為「抵抗西方列強入侵亞洲」而發起的反擊戰爭。

面對西力東漸,日本奮起反抗,選擇開國、展開明治維新,卻依然不被列強重視,幕末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始終無法修改;為了鞏固朝鮮、增加國防戰略縱深以抵禦列強,日本悍然出擊,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以小搏大,卻沒有獲得實際利益;面對列強持續在亞洲的壓迫,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發動日中戰爭、進攻南洋,破壞了列強建立的殖民地結構,但代價卻是背負所有侵略東亞的戰爭罪行,日本的民族精神更被醜化。
在這場日本被迫發動的「東亞百年戰爭」中,從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兼併朝鮮、到滿洲事變、日中戰爭、進攻南洋,日本就算曾在戰爭中取勝,卻不是最後的贏家,歐美列強在東亞的壓力依然巨大。看似逐步進展的「帝國主義侵略」,不過只是「受挫的出擊」,導致日本一步步走向悲壯命運的結局。

本書寫作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的同時,也喪失了國家意識,隨著大日本帝國的崩潰,其所擁有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壞事。因戰敗而進行的「一億總懺悔」使得明治維新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歷史都受到強烈反省、批判,因此導致日本被迫接受來自美國、蘇聯、中共立場的二戰史觀。因此,林房雄在1960年代即主張:日本應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東亞戰爭史觀」。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並非全然是負面的,其背後隱藏的意義十分深遠,因此才要「肯定」這場戰爭。如果將其論述放回戰後1960年代的時空背景,他對於「大東亞戰爭」的「肯定」,存在著以日本自身主體為出發點,屏除外國「進步」思想、建立專屬日本的戰前史觀的意義;而這也是來自明治時代的老人,對當時「戰中派」中年與「敗戰世代」青年的反擊。

重要的是,林房雄讓日本有肯定「惡」的勇氣——肯定了「過去的惡」,才能繼續向前。我們也可以藉由這個「肯定」,從另一個視角了解日本。因此,林房雄真正想「肯定」的,不只是「大東亞戰爭」,而是「日本」這個國家。也難怪三島由紀夫會發出由衷的喟嘆:「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

█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
 關於大東亞戰爭,你必須要瞭解「東亞百年戰爭」的始末

◎第一步「改變」:面對「西力東漸」,日本為「攘夷」而「開國」

日本在幕末與西方列強的衝突裡,薩摩、長州兩藩雖然在薩英戰爭與馬關戰爭中敗北,卻展現出超乎西方預料的強烈抵抗,使得列強明白不可能以武力占領日本,無法像對待亞洲其他國一樣直接將日本殖民地化,只好退而採取漸進的策略。

而當年「思考的日本人」們知道,以覬覦日本這點來說,英國與法國都是一樣的「夷狄」。把內亂抑制在最小程度,不給他們可趁之機至為重要。為了「攘夷」必得「開國」,開國」就是儲備未來實力的手段,於此同時,也拉開了「東亞百年戰爭」的序幕。

◎第二步「擴張」:面對持續且強烈的國際壓力,終於在明治維新後展開反擊

明治維新是基於「奮力抵抗英法的謀略與壓力」這份自覺與方針達成的。而在明治維新之後持續的「東亞百年戰爭」,其全部過程不能單純以日本經過維新後「便開始進行對外擴張」來理解——來自「歐美列強」的壓力,才是觸發明治維新這個「複雜的變革」的主因,且沒有因為明治維新成功而消解。

至於那些一連串所謂「對外擴張」的事件,都是在強烈的「國際壓力」當中所發生的,儘管日本人拼命地反擊,這份壓迫卻逐年增大、然後組織化,最終引發了大東亞戰爭這場敗而無悔、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的戰爭。

◎第三步「敗戰」:大東亞戰爭vs.太平洋戰爭,與美國的正面對決以失敗告終

美國的亞洲政策是建立在「把太平洋變成白人的海洋」的「白色太平洋」構想上。日俄戰爭之後,美國便視日本為太平洋上的假想敵,花了將近三十年布局,一步步稱霸太平洋。相對的,日本則是一直走在抵抗歐美列強侵略亞洲、建立「亞洲人的亞洲」,名為「大東亞共榮圈」的道路上。不過,由於一戰時加入協約國獲得巨大利益,大正時期的日本靠著與英美調和、加入西方列強的路線,享受了一小段繁榮與「大正自由主義」時光。

但是日中戰爭爆發後,美國對蔣介石政權的援助使日本的輿論開始將其視為敵對國家,認為「不打敗美、英就無法使蔣介石屈服」的意見逐漸擴大。然而,美國的開戰意圖先發制人,在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之後,美國大膽實施石油禁運,將日本逼入絕境。日本被迫吃下誘餌,發動了珍珠港事變。美國的「白色太平洋」與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正面對決。美國將這場戰爭稱為「太平洋戰爭」,日本則稱為「大東亞戰爭」。

◎第四步「預測」: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在戰後將傳承給中國

日本發起的「東亞百年戰爭」結束後,許多國家因日本的戰敗而獨立、加入聯合國。只是獨立並不等於解放與繁榮,那些新興國家是所謂的「低開發國家」,自身也有許多困難;在新興諸國中最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說亞洲、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人氣與希望,都集中在這個新帝國,當時的中國也自認是這些新興國家的「希望之星」。為此,中國越來越強調反美主義,同時必須展開反蘇聯鬥爭,這就是「中共的悲壯使命」。

作者認為,今天的中國面對西方國家進入亞洲的態度,恰似戰前的日本帝國。對抗西方勢力入侵亞洲的「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無預期地從日本手中傳給了戰後新崛起的中國。如果未來在東方要發生戰爭,主角已經不會是日本帝國,而是中共帝國。現在以及未來近期的日本,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成為戰爭主要動力的條件與實力。
  • 【作者說明】
  • 第一章 東亞百年戰爭──持續了約一世紀的「一場漫長戰爭」
    • 一個小小的動機
    • 用日本人自己的眼睛再次照亮
    • 「多得令人作嘔的戰爭」
    • 「明治時代以來五十年間的軍國主義教育」
    • 「排除女性化時代」
    • 「理性的民族主義」
    • 「三種史觀」
    • 大東亞戰爭是一場百年戰爭
    • 培里並非第一號黑船
    • 吉田松陰的《幽囚錄》
    • 橋本左內的「日俄同盟論」
    • 島津齊彬的「大陸出擊策」
    • 開國即攘夷
    • 島津齊彬的「富國強兵策」
  • 第二章 薩英戰爭與馬關戰爭──日本超乎預期的抵抗力量
    • 生麥事件
    • 超乎預期的抵抗
    • 長州藩的善戰
    • 不可能占領日本
    • 湯恩比的《文明試驗》
    • 賴孝和博士的意見
    • 作為民族熱情的攘夷熱潮
  • 第三章 明治維新與英法謀略戰──坂本龍馬間諜說
    • 加諸於維新的「國際壓力」
    • 馬克思學派史學的無效性
    • 「民族主義式觀點」的登場
    • 坂本龍馬間諜說
    • 西鄉隆盛的抵抗
    • 福澤諭吉與德川慶喜
    • 岩倉具視的《全國合同策》
    • 中岡慎太郎的《時勢論》
    • 西鄉隆盛與巴夏禮
    • 森鷗外的《堺事件》
    • 「賴孝和路線」
    • 江戶城無血開城的意義
  • 第四章 征韓論──遭到抑制的出擊論
    • 「明治史的分水嶺」
    • 戰後歷史學家的「邪曲學術」
    • 「征韓論」的前史
    • 木戶孝允的征韓論
    • 佐田白茅、森山茂、柳原前光
    • 西鄉隆盛的「征韓論」
    • 戴天仇的「日本論」
    • 日本人自己的意見
    • 「征韓議論」的真相
  • 第五章 武裝的天皇制度──未解的課題
    • 天皇制度:日本人的未解課題
    • 麥克阿瑟的軍人式意見
    • 天皇制度的「變形」
    • 天皇「否定神格」的意義
    • 竹山道雄論文的重要性
    • 否定「東京審判」
    • 「天皇民俗說」
    • 麥克阿瑟避開了天皇制
    • 連日本共產黨也如此!
    • 天皇制的武裝與軍人敕諭
    • 七百年的空白
    • 武裝天皇制度的前進
    • 非武裝天皇制度
    • 「百年戰爭論」假說的意義
  • 第六章 日清戰爭與三國干涉──「日本悲壯的命運」
    • 日清戰爭前奏曲
    • 初期議會的「混亂」
    • 海軍大臣的「蠻勇演說」
    • 「雙胞胎」握手言和
    • 內村鑑三的主戰論與非戰論
    • 對「三國干涉」屈服
    • 「有勇無謀」的戰爭
    • 政府總是主張「非戰論」
    • 「日本的悲壯命運」
    • 丸山真男教授的嘲笑
  • 第七章 日俄戰爭的推動者──日本「右翼」的起源
    • 三國干涉與德富蘇峰
    • 德富蘇峰「變節」的意義
    • 政府的「非戰論」
    • 右翼的「浪人精神」
    • 右翼並非「黑暗勢力」
  • 第八章 右翼與法西斯主義──日本沒有法西斯主義
    • 庸俗論點「天皇制法西斯主義」
    • 丸山教授的「公平分析」
    • 左右兩派的「亡命之徒」們
    • 民權論與國權論是一體兩面
    • 自由黨是愛國黨
    • 玄洋社「轉向」
    • 大東亞戰爭緊接在日俄戰爭後開始
    • 答覆上山春平、淡德三郎兩人的反駁
  • 第九章 荷馬李的日美必戰論──關於日美戰爭開始期的一項旁證
    • 緊接在朴資茅斯和會之後的「恐日文書」
    • 美國的恐日病
    • 「白色太平洋」的夢想與現實
    • 你往何處去?146
  • 第十章 兼併朝鮮──帶有利齒的民族主義
    • 中野好夫教授的擔憂
    • 兼併朝鮮的殘忍
    • 敵人是幕後的大國
    • 尼赫魯的「民族主義論」
    • 不是只有日本覬覦朝鮮
    • 金玉均與福澤諭吉
    • 金玉均遭到暗殺
    • 伊藤、井上、桂、山縣
    • 東學黨之亂
    • 天佑俠與東學黨
    • 內田良平與李容九
    • 閔妃暗殺事件
    • 俄國公使韋伯的活躍
    • 鎮海灣軍港事件
    • 內田良平的俄國論
    • 《大東合邦論》與李容九
    • 福澤諭吉的《脫亞論》
    • 樽井藤吉的理想
    • 伊藤博文的「甜美空話」
    • 朝鮮民族的大抵抗
    • 李承晚的怨恨,李容九憤慨而死
    • 內田良平之志
  • 第十一章 修改條約──日本在不平等條約下受苦了五十六年
    • 歷史無情
    • 「神奈川條約」與「安政條約」
    • 岩倉全權公使團的失望
    • 瑪麗亞.路斯號事件
    • 橫濱居留地與南京町
    • 井上馨的惡名
    • 鹿鳴館時代
    • 國粹派的猛烈反對運動
    • 井上馨的真心
    • 大隈重信的登場與失勢
  • 第十二章 昭和動亂的思想背景大川周明與北一輝
    • 玄洋社、黑龍會與支那革命家團體
    • 滿洲與日本的「變質」
    • 日本無法停下腳步
    • 愛國者的宿命
    • 「超國家主義」的誤解
    • 佐藤信淵的思想與生涯
    • 研究原典的必要
    • 大川周明的遊歷
    • 與北一輝相逢、訣別
    • 「魔王」與「須佐之男」
    • 北一輝的「國體論」
    • 黑函亂飛
    • 大川周明晚年的心境與對美國的抵抗
  • 第十三章 滿洲事變序曲──皇姑屯事件
    • 詭異的軍事謀略
    • 田中義一首相的困境
    • 稍退一步的回顧
    • 新中共帝國的使命
  • 第十四章 內政派與外政派──作為外政派之發難的柳條溝謀略
    • 柳條溝爆炸
    • 又是政府不知情的謀略
    • 幣原外交的本質
    • 美國的挑戰──白色太平洋之夢
    • 幣原外交的本質(二)
    • 參謀本部裡的「秘密參謀本部」
    • 「錦旗革命」與橋本欣五郎
    • 德川義親
    • 內政派與外政派
  • 第十五章 往日中戰爭發展──「東亞聯盟」的理想與現實
    • 關東軍的「恣意行動」
    • 「恣意行動」的原因與條件
    • 「滿洲青年聯盟」的產生與活動
    • 「王道政治」之夢
    • 笠木良明與「雄峰會」
    • 石原莞爾也在作夢
    • 作為異端邪說的「東亞聯盟論」
    • 石原莞爾並非法西斯主義者
    • 東亞聯盟論仍然存在
  • 第十六章 昭和維新──趕不及的「敵前作業」
    • 磯部淺一中尉的獄中遺書
    • 林八郎少尉的遺書
    • 軍方法西斯主義的謊言
    • 竹山道雄的正論
    • 二二六事件帶給我的衝擊
    • 兒玉譽士夫的自傳
    • 兒玉譽士夫與「東亞聯盟」
  • 第十七章 大東亞戰爭開戰──敗而無悔的戰爭
    • 十二月八日的感動
    • 帕爾博士的「日本無罪論」
    • 東京奧運的旗幟
    • 美國設了陷阱
    • 珍珠港的誘餌
    • 被錯譯的加密電報
    • 赫爾備忘錄
    • 詩人的心情
  • 第十八章 民族主義有尖牙──尼赫魯的警告
    • 「安全的思想家們」
    • 占領的尾巴
    • 民族主義議論還太早
    • 「文化論壇」小組的思想
    • 民族主義既沒有新也沒有舊
    • 尼赫魯的民族主義論──民族主義的尖牙是拔不掉的
  • 第十九章 日本、亞洲、世界──給未來的細微預測
    • 親日派的必要性
    • 進步派文化人的加害妄想
    • 「百年戰爭」結束了
    • 「雄藩」與脫藩者
    • 名叫戰爭的愚行
    • 兒子們的世代
    • 「對國家有益的文學」
    • 後記
    • 日文版編輯附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