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668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1.深入史料,以清儒姚瑩、魏源、梁廷枏為例,援引當代思想論述,呈現19世紀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
2.港台學者邢福增、沈旭暉、鄭睦群專序推薦

爬梳史料,以清儒姚瑩、梁廷枏、魏源為例,看19世紀中葉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
傳統儒教菁英的思維中,「教化」是國家與儒者的當然責任,不過19世紀初,卻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主張包容非儒教的族群。道光帝便曾親筆寫下「護國清真」的匾額,並下令重修河南的清真寺;而1840年代的戰爭以後,這樣的「包容」仍然遍及於基督宗教,更有一些儒者系統地解釋了「包容」異教的必要性。

相較於16-17世紀的明國和日本,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在16-17世紀,江南的明儒和佛教徒因強烈的危機意識,銳意排斥基督宗教,不惜以武力相抗;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更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禁絕以十萬計的基督徒,徹底「鎖國」、「禁教」。

在本書中,我們則會看到19世紀中葉,曾接觸許多歐洲國家的官員姚瑩(1785-1853),承認其他宗教也可能是「天道」的一種,主張包容不同的宗教風俗;痛恨「異端」的魏源(1794-1857),也認為世界各族「秉氣」各異,不能以一教統覆天下;為了維持國際貿易而提議接納基督教的梁廷枏(1796-1861),則深信只要儒教與基督宗教充分交流,外國的異教徒終必師從周、孔。這些儒者並非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或官員管治的立場面對基督宗教,而是在「經世」的終極目的下,消化新知,考量現實,不斷修正他們的世界觀,維繫帝國的繁榮穩定。對他們而言,理解基督宗教的過程就是世界觀、新資訊與現實考慮三者互動的結果。
  • 推薦序/邢福增
  • 推薦序/沈旭暉
  • 推薦序/鄭睦群
  • 自序 從「螺螄粉」到有關「多元」與「包容」的思考
  • 第一章 導論
    • 為甚麼要說基督宗教?
    • 誰是儒者?
  • 第二章 治教無二、官師合一:帝國與儒者
    • 儒者的身分定位
    • 晚期帝制中國宗教與帝國管治
    • 小結
  • 第三章 貿易與聖教:梁廷枏的《耶穌教難入中國說》
    • 梁廷枏:廣府名流的國際關係書寫
    • 耶穌教難入中國?
    • 白銀還是教化?
  • 第四章 天道與殊途:姚瑩的《康輶紀行》
    • 姚瑩:累功貶官後的宗教思考
    • 《康輶紀行》的「天道」與「殊途」
    • 甚麼是宗教?
    • 為甚麼宗教不只一個及其間之差別為何?
    • 「殊途」還是「異端」?
  • 第五章 「秉氣」與「異俗」:魏源的《默觚》與《海國圖志》
    • 魏源:中層改革者的務實思維
    • 《默觚》與《海國圖志》的宗教與現實問題
    • 甚麼是宗教?
    • 為甚麼宗教不只一個及其間之差別為何?
    • 秉氣與異俗:不為還是不能
  • 第六章 寬容與禁教的條件
    • 從安土、桃山到江戶的禁教政策
    • 粗暴禁教的儒者
    •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
  • 參考資料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