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本書大體上分為社會、文化和文學三個部分,從慣習和鄉約分析閩臺文化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從地域歷史人群透見閩臺區域社會的一體性;從學術傳布、語言推廣論述中華文化由中心向閩臺的漪動。具體包括:〈明清鄉約制度與閩臺鄉土社會〉、〈試論明清時期的閩臺鄉約〉、〈分爨析產與閩臺民間習慣法〉、〈從劉家謀詩看道咸年間臺灣社會之狀況〉、〈清季駐設福建的外國領館和外國領事〉、〈地域歷史人群研究:臺灣進士〉、〈清代臺灣的幕友〉、〈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與泉州歷史文化研究〉、〈福建協和大學與福建文化研究的學術傳統〉、〈一九四五至一九四八:福建文人與臺灣文學〉、〈魏建功等「語文學術專家」與光復初期臺灣國語運動〉、〈語言的轉換與文學的進程〉、〈文學的周邊文化關係〉等十八篇。
- 第六輯總序
- 陳序
- 明清鄉約制度與閩臺鄉土社會
- 試論明清時期的閩臺鄉約
- 分爨析產與閩臺民間習慣法—以《泉州、臺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彙編》為中心的研究
- 從劉家謀詩看道咸年間臺灣社會之狀況—記劉家謀及其《觀海集》和《海音詩》
- 林樹梅作品裡的閩臺地方史料
- 清季駐設福建的外國領館和外國領事
- 地域歷史人群研究:臺灣進士
- 清代臺灣的幕友
- 《漳郡會館錄》發微
- 北京大學學人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談魯迅在廈門的若干史實
-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與泉州歷史文化研究
-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幾個史實
- 福建協和大學與福建文化研究的學術傳統
-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八年:福建文人與臺灣文學
- 魏建功等「語文學術專家」與光復初期臺灣國語運動
- 語言的轉換與文學的進程—關於臺灣現代文學的一種解說
- 文學的周邊文化關係—談臺灣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 參考文獻
- 鷺江版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