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48767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溝通分析心理學」創始人經典作品
生活中的每一個溝通,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心理遊戲
解開溝通、對話中隱藏的心理學密碼,擺脫他人遊戲的控制與操縱

★全球銷售「超過五百萬冊」
★連續兩年上榜《紐約時報》暢銷書
★深深影響「家族系統排列」心理學理論、「人際關係」心理學

「要不是因為你……」
「看你害我做了什麼事……」
「都是你逼我的……」

從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到職場生活,
我們的每一個互動、每一段溝通都隱藏著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
這些心理遊戲可能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
為了隱藏我們的真實恐懼、
為了避免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
為了獲得更多的安撫與關懷……

我們受到兒時父母訓誡的聲音操控、
被隱藏在內心的兒童自我所引誘,
疲憊的夫妻相處、混亂的兩性關係、虛假的友誼、無法脫離的焦慮與憂鬱……
我們被隱藏的心理遊戲掌控,想要逃離卻又不斷的落入輪迴當中。
然而,只有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結局。

拆解日常溝通模式,解開生活中的隱藏訊息、人際溝通間的心理遊戲
解析你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狀態,
從模糊、容易誤解的「交錯溝通」,轉化為一致且有效的「對應式溝通」

我們的每一段溝通,都是三個自我型態的交互作用:
►「父母自我狀態」:腦海中的父母形象,代表命令、控制、批評、撫育、關愛。
►「成人自我狀態」:代表組織、客觀、理性。
►「兒童自我狀態」:我們早年固著的兒童形象,代表自然、快樂、衝動。

當我們用對應的自我狀態溝通才能順暢無礙。然而,如果是交錯的溝通狀態,便會產生衝突與誤解:
案例1:「也許,我們應該找出你最近開始酗酒的原因。」
→「的確應該談談,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總是批評我,跟我爸一樣!」(「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案例2:「你知道我的襯衫袖扣在哪裡嗎?」
→「袖扣在桌子上。」(「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你什麼事情都要怪我。」(「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間的溝通模式)

「溝通分析創始者」艾瑞克‧伯恩的經典作品《人間遊戲》,以幽默輕鬆的方式解開社會上的每一段隱藏式溝通,用簡單的案例告訴我們日常中的溝通問題,從清楚的舉例解析並了解溝通中暗藏的心理遊戲。
解開你遭遇的各種「心理遊戲」,拒絕成為他人遊戲中的「既定角色」。

【本書特色】
1. 解開你的溝通死結,與他人有更親密、流暢的溝通
《人間遊戲》清楚的提出不同領域中的「心理遊戲」以及其潛藏的「隱藏溝通訊息」。當我們理解了自己的溝通誤區,便能有意識的認知到當下的自我狀態,並且選擇用更適合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建立更親密、順暢的溝通模式。

2. 每一段教育、教養過程,都在學習該怎麼玩心理遊戲
我們所受的教育、禮儀、應對……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加入符合我們社會階層的「心理遊戲」,甚至要如何「玩」心理遊戲,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獲益(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作者艾瑞克‧伯恩的《人間遊戲》清楚條列了許多人生中的心理遊戲,讓我們清楚看見這些溝通模式下的隱藏訊息,跳脫父母與社會所建立的人生框架。

3. 跳脫無意識心理遊戲,改寫你的人生腳本
一個人喜歡玩的心理遊戲,將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伯恩不斷強調,每一個心理遊戲都在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對於未來的規劃與決定。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遊戲,你將可以跳脫遊戲的限制、用理性、客觀的方式面對人生的軌跡與進程。

推薦人
【專文推薦】
★黃珮瑛(諮商心理師、溝通分析預備教師和督導)

【專業人士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邱慧輝(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秘書長)
★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 【推薦序】不羨高手,心理遊戲的無盡輾壓;追求平手,我好你好的金牌人生
  • 【推薦序】《人間遊戲》看見混亂溝通背後的規則與模式
  • 【繁體中文版審定序】從《人間遊戲》一書,學會自主性與超越心理遊戲
  • 【名家書評】想要探索生命真相的人,都必須閱讀的經典之作
  • 【前言】從理解、認識到擺脫人際溝通中的各種「心理遊戲」
  • 【導讀】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影響一生決定的「心理遊戲」
  • Part 1:心理遊戲分析
    • 第1章 結構分析
      • 1. 自我狀態,連貫且一致的情緒感受
      • 2. 每一段溝通所呈現且早已內化的父母、成人與兒童自我狀態
      • 3. 結構分析中容易混淆的詞語以及概念
      • 4. 父母、成人與兒童自我狀態,都具有重要的生存與生活價值
    • 第2章 溝通分析
      • 1. 互補溝通:讓對話可以無限進行下去的溝通模式
      • 2. 交錯溝通:造成大部分社交困境的溝通模式
      • 3. 隱藏溝通:單一溝通,但有兩個以上自我狀態參與的溝通模式
    • 第3章 溝通中的程式和儀式
      • 1. 溝通中的「程式」:成人自我指向現實操作、簡單的互補溝通
      • 2. 溝通中的「儀式」:被外部社會力量所設定,且固定成規的簡單互補溝通
      • 3. 不同的自我狀態起源,區別了溝通中的「程式」與「儀式」
    • 第4章 溝通中的消遣
      • 1. 「消遣」,圍繞著特定主題領域展開一系列、半儀式性的簡單互補溝通
      • 2. 從社會學、溝通分析、心理學來看「消遣」對人類生命的意義
      • 3. 除了結構化時間與安撫,消遣還具有「社交選擇」功能
      • 4. 消遣對人類的重要獲益:確認自己的角色與心理地位
    • 第5章 心理遊戲
      • 1. 心理遊戲的定義:一系列朝著明確、可預測結局連續進行的互補式隱藏溝通
      • 2. 拆解典型心理遊戲:「要不是因為你」遊戲
      • 3. 心理遊戲的起源:出生以來的重要生活經驗,建構了我們所玩的心理遊戲
      • 4. 心理遊戲的功能:無法獲得親密時,用以填補社交生活的大部分時間
      • 5. 心理遊戲的分類:六大基本分類與三大變數
  • Part 2:36個常見的心理遊戲
    • 第6章 生活遊戲
      • 1. 「酒鬼」遊戲:與「飲酒」有關的社交活動
      • 2. 「欠債者」遊戲:影響人生腳本的心理遊戲
      • 3. 「踢我吧」遊戲:誘導他人踢他,然後進入「為什麼我總是會遇到這種事」遊戲
      • 4. 「終於逮到你了,你這個渾蛋」遊戲:透過心理遊戲,為自己發怒尋找正當理由
      • 5. 「看,都是你逼我的」遊戲:用來對抗貿然提出勸告的人
    • 第7章 婚姻遊戲
      • 1. 「困境」遊戲:具操縱性並阻礙親密功能
      • 2. 「法庭」遊戲:公開贏得這場辯論以獲得安心
      • 3. 「性冷感的女人」遊戲:為了獲取自我辯護的機會
      • 4. 「忙碌」遊戲:為了獲得無法從家庭照顧中得到的滿足
      • 5. 「要不是因為你」遊戲:為了避免面對真實的恐懼
      • 6. 「看,我已經努力試過了」遊戲:為了讓自己處在有利的位置
      • 7. 「親愛的」遊戲:避免自己暴露缺點而深感難堪
    • 第8章 聚會遊戲
      • 1. 「這難道不夠糟嗎」遊戲:為了迴避其他親密與責任
      • 2. 「瑕疵」遊戲:為了保護自己,從憂鬱兒童自我心理地位,轉為父母自我心理地位
      • 3. 「傻瓜」遊戲:就算搞破壞,也能獲得原諒
      • 4. 「你為什麼不—的確,但是」遊戲:為了讓兒童自我滿意和安心
    • 第9章 性遊戲
      • 1. 「你來和他鬥吧」遊戲:源自「只有傻瓜才會誠實競爭」的心理地位
      • 2. 「性倒錯」遊戲:混亂兒童自我狀態的症狀
      • 3. 「挑逗」遊戲:嚴重時,是為了惡意報復
      • 4. 「絲襪」遊戲:為了暗示可以和她發生性關係
      • 5. 「吵鬧」遊戲:為了迴避性親密所玩的心理遊戲
    • 第10章 暗黑遊戲
      • 1. 「員警和強盜」遊戲:欺瞞並用智取勝員警以獲得滿足感
      • 2. 「怎麼樣才能離開這裡」遊戲:囚犯「兒童自我」對於出獄的恐懼
      • 3. 「讓我們來騙喬伊一把」遊戲:小型的詐騙心理遊戲
    • 第11章 諮商室遊戲
      • 1. 「溫室」遊戲:陷入用術語互相評論,失去了治療的意義
      • 2. 「我只是想幫你」遊戲:父母自我隱蔽的對「助人成功」感到驚恐
      • 3. 「貧困」遊戲:為了獲得接濟與救助所出現的心理遊戲
      • 4. 「鄉下人」遊戲: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出現的偽裝型鄉下人遊戲
      • 5. 「精神病學」遊戲:基於「我是醫治者」的心理地位,所出現的心理遊戲
      • 6. 「愚蠢」遊戲:源自憂鬱心理地位而出現的心理遊戲
      • 7. 「義肢」遊戲:為了阻止心理遊戲結束,所展開的另一項心理遊戲
    • 第12章 好的心理遊戲
      • 1. 「照常工作的假日」遊戲:具有積極意義、建設性的心理遊戲
      • 2. 「獻殷勤的紳士」遊戲:展現創造力、熱情、獨創性的心理遊戲
      • 3. 「樂於助人」遊戲:儘管動機受到質疑,依然值得讚揚的心理遊戲
      • 4. 「平凡的智者」遊戲:實際上為人生腳本的心理遊戲
      • 5. 「他們會很高興認識了我」遊戲:為了證明他人可以友好、尊重的對待自己
  • Part 3:超越心理遊戲
    • 第13章 人類社會中,心理遊戲的四大特殊意義
      • 1. 歷史意義:代代相傳、難以擺脫的心理遊戲
      • 2. 文化意義:「撫養」基本上就是教孩子玩不同的心理遊戲
      • 3. 社交意義:「心理遊戲」被夾在消遣和親密之間,逃離無聊又避免親密
      • 4. 個人意義:人們會選擇和玩相同心理遊戲的人作朋友、同事和知己
    • 第14章 如何面對兩類最堅定的心理遊戲玩家
      • 1. 面對「生氣的人」,要保全他的面子,同時換回他的生氣特權
      • 2. 每個人都有一點「蠢人」的影子,但必須運用心理遊戲分析維持在最小值
    • 第15章 分析心理遊戲經典案例,了解真實且健康的溝通方式
      • 1. 什麼才是坦率、無心理遊戲的溝通模式?
      • 2. 什麼樣的溝通,才是擁有自主性的成人自我對話?
    • 第16章 覺察、自發與親密,才具有真正的自主性
      • 1. 覺察: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人所教的方式來看世界
      • 2. 自發性:從混合感受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 3. 親密:自發且不含心理遊戲的坦率
    • 第17章 如何獲得自主性
      • 1. 父母教導,會深深影響孩子如何做、想、感受、感知
      • 2. 當我們不再受到「父母自我」的支配,就能獲得自主性
    • 第18章 了解心理遊戲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
  • 附錄1:行為分類
  • 附錄2:心理遊戲與消遣清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