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拜、請。不僅是請神明的降臨賜福。
我們敬拜、甚至迎請神明入厝供奉,那份虔誠與信念,就如同生活般的自然。
人會老去,而歷史文化與包含著思念記憶的香火將永傳。
六十年前,施振茂先生因為對廣澤尊王虔誠的信仰,向臺南西羅殿分靈一尊廣澤尊王三太保回家供奉,並建造了一間小舘,依據三太保專屬的堂號命名為「尊敬堂」。而曾經香火鼎盛的尊敬堂,隨著振茂伯的逝世,無人經營而逐漸沒落,甚至曾經考慮過將神像燒化。就在此時,振茂伯的孫女婿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份責任。
尊敬堂要如何找回往日的光輝?
隨著時間的推進,尊敬堂又該如何與時代接壤?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應該怎麼樣去保存呢?
信仰之於現代人,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座小舘裡,一切正在發生……
樸實的光彩,臺南傳統信仰文化攝影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洪振傑,長年關注於傳統民間信仰活動,累積多年作品震撼呈現。
燒王船、問事、出巡、賜福……
他們的習以為常,或許是我們鮮少接觸的文化,
隨著鏡頭捕捉的影像,當我們深入探索的同時,才更深刻體會它的意義。
信仰與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茁壯、變化後,然後綻放。
這片土地的影像,集結在此。
本書特色
▍雙封面、雙主題!右翻是故事紀實、左翻是攝影集。
▍專業攝影紀錄,文字與圖像雙重享受。
▍長年的採訪與參與,真實記錄的古往今來。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府城西羅衍派書齋許森凱
佳里玉敕吉和堂主任委員陳席閔
全臺開基永華宮主任委員楊宗保
大地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蔣文正
我們敬拜、甚至迎請神明入厝供奉,那份虔誠與信念,就如同生活般的自然。
人會老去,而歷史文化與包含著思念記憶的香火將永傳。
六十年前,施振茂先生因為對廣澤尊王虔誠的信仰,向臺南西羅殿分靈一尊廣澤尊王三太保回家供奉,並建造了一間小舘,依據三太保專屬的堂號命名為「尊敬堂」。而曾經香火鼎盛的尊敬堂,隨著振茂伯的逝世,無人經營而逐漸沒落,甚至曾經考慮過將神像燒化。就在此時,振茂伯的孫女婿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份責任。
尊敬堂要如何找回往日的光輝?
隨著時間的推進,尊敬堂又該如何與時代接壤?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應該怎麼樣去保存呢?
信仰之於現代人,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座小舘裡,一切正在發生……
樸實的光彩,臺南傳統信仰文化攝影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洪振傑,長年關注於傳統民間信仰活動,累積多年作品震撼呈現。
燒王船、問事、出巡、賜福……
他們的習以為常,或許是我們鮮少接觸的文化,
隨著鏡頭捕捉的影像,當我們深入探索的同時,才更深刻體會它的意義。
信仰與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茁壯、變化後,然後綻放。
這片土地的影像,集結在此。
本書特色
▍雙封面、雙主題!右翻是故事紀實、左翻是攝影集。
▍專業攝影紀錄,文字與圖像雙重享受。
▍長年的採訪與參與,真實記錄的古往今來。
各方好評推薦(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府城西羅衍派書齋許森凱
佳里玉敕吉和堂主任委員陳席閔
全臺開基永華宮主任委員楊宗保
大地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蔣文正
- 各界好評
-
不凡的身世――西羅殿尊敬堂的今生前緣
-
再續前緣的老地方―― 五妃街443巷
-
束人永遠尊敬―― 振茂伯與他傳奇的一生
-
尊敬堂鎮殿三太保
-
尊敬堂的轉捩點―― 傳奇人物的殞落
-
轉機―― 復興、復刻與尊敬堂的再起
-
-
人情世故――尊敬堂與他們的故事
-
手足情深―― 銀帽匠師郭春福
-
再續前緣―― 張家人與尊敬堂四十年的牽絆
-
鎮殿三應公的孿生兄弟
-
後甲敬信堂
-
西羅殿廣濟堂
-
再度蒞臨尊敬堂的感動
-
振茂伯的摯友―― 吳正雄老先生
-
亦師亦友―― 洪福星先生
-
鬼斧神工―― 曾應飛匠師與三應公
-
舊照片裡的回憶―― 屏東叔許文德先生
-
-
走出443巷――尊敬堂的新時代、新旅程
-
一路向北―― 開基三應公掛帥
-
第一站・嘉義朴子配天宮
-
第二站・彰化田尾湯家
-
第三站・大甲威興堂、新廣庄張公舘
-
第四站・基隆和平島天顯宮
-
第五站・三重汾陽堂
-
第六站・三重河南堂
-
第七站・蘆洲地母廟
-
終站・阿罩霧囍轎班會
-
一路向北―― 賦歸圓滿安座
-
東方武士會問世
-
443巷好物交流日
-
浴火鳳凰―― 正式邁向建廟之路
-
- 學甲上白礁
- 臺灣第一香――西港刈香
- 外關帝港厲王宮――睢陽忠烈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