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中國產業的發展模式》呈現作者近十多年來對於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探索,且聚焦於產業發展。此書沿續結構學派對自由市場論的挑戰,著重探討產業政策的角色,並重視路徑依賴以及中國大陸超大規模所帶來的制度特色。具體探討包括以個別產業研究(汽車與鋼鐵業)為基礎,從而歸納出中國產業發展模式的特色,例如中央地方博弈下的多層級產業政策模式等。此外,也提出對於後進地區社會科學本土化以及研究方法的省思,討論後進地區的學者要如何主動地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來多元地運用西方理論,而非僅是跟隨西方趨勢。
- 序言
-
壹、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如何研究中國產業:多種理論資源綜論
-
一、前言
-
二、產業分析的理論資源
-
三、同一產業的不同分析角度:以汽車業為例
-
四、結語
-
-
第二章 從後進發展反思社會科學的普世性:以台灣經濟學科本土化為例
-
一、目標與評價體系的由來
-
二、評鑑標準的意涵
-
三、評鑑制度的影響:以台灣經濟學門為例
-
四、歷史化、問題化自身的現代化
-
五、社會科學該如何發展
-
-
-
貳、產業政策模式綜論
-
第三章 多層級模式:中國特色的產業政策
-
一、東亞產業政策模式
-
二、中國大陸的產業政策模式:多層級架構
-
三、未來趨勢:從多層級走向兩層級模式?
-
四、結語
-
-
第四章 試論中國模式對發展經濟學的意涵
-
一、中國式市場社會主義的優勢
-
二、中國式市場社會主義的缺點
-
-
-
參、從汽車業看產業政策模式
-
第五章 超趕共識監督下的中國產業政策模式—以汽車產業為例
-
一、前言
-
二、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
三、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的演變
-
四、中國汽車產業政策之模式
-
五、結論
-
-
附錄5A 多層次架構的中國產業政策模式—對白讓讓教授評論之回應
-
一、前言
-
二、地方政府發展模式分類的合理性
-
三、是否忽略主要參與者及案例
-
四、產業政策分析架構
-
-
第六章 進入管制與國企創業精神—以中國汽車產業為例
-
一、前言
-
二、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沿革
-
三、創業精神的來源
-
四、進入管制政策的演變
-
五、結語
-
六、後記
-
-
-
肆、從鋼鐵業探索經濟增長模式
-
第七章 中國鋼鐵業新世紀以來高速增長之成因(與張嘉麟合著)
-
一、前言
-
二、中國鋼鐵產業基本情況
-
三、投資帶動與鋼鐵需求
-
四、實證分析
-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
-
第八章 地方保護與市場競爭機制之運作—以中國鋼鐵業為例(與張嘉麟合著)
-
一、前言
-
二、中國鋼鐵業上游市場結構變化
-
三、文獻回顧
-
四、實證分析
-
五、結論
-
-
-
伍、從發展角度看產業經濟
-
第九章 自由開放有利於經濟發展?—如何看待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
一、經濟發展的三個理論—自由市場、依賴理論與修正學派
-
二、實證上的檢驗—後進如何追趕先進
-
三、公平競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
四、東亞經驗:外貿與外資政策
-
五、後進國在世貿組織裡的發展空間
-
-
第十章 企業組織規模—越大越好?
-
一、兩個原型—大型與中小企業
-
二、先進國之內的趨勢
-
三、延續性的組織能力
-
四、彈性與網絡生產是趨勢嗎?
-
五、產業循環與動態優勢
-
六、後進國家?
-
-
第十一章 競爭、壟斷與經濟發展—後進國家的觀點
-
一、美國反托拉斯法案的起源
-
二、反壟斷的經濟理論基礎
-
三、經濟發展的考量
-
四、南韓的財閥
-
五、台灣
-
六、後進國家多重的難題
-
-
第十二章 如何評估外資功過
-
一、外資如何帶來技術
-
二、跨國公司可以沒有國籍嗎?
-
三、台灣電子業如何取代了外資
-
四、巴西作為反例
-
五、中國的特殊情況
-
六、小結
-
-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