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6379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成年之後,我們是否還能和自己的父母維持一段恰當而美好的關係?
  是哪些傳統的舊有觀念,阻礙了我們跟父母的良性發展?
  我們要如何調適那種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滋味?
  要怎麼樣從被牢牢禁錮的親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發展更平和的親子關係、人際關係,
  並成熟、健康地教養下一代。

  ★法國法雅客Fnac和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近5顆星評價!
  ★法語國家廣播、Podcast爭相討論的親子話題。
  ★每個曾經是小孩的你,和現在為人父母的你,必讀的大人心理學!
  ★18到99歲都適用的「內在小孩心法」,有效改善和父母相處、自處之難題。

  你的父母已經不再是你的父母了。或許,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無法想像。我的父母永遠都是我的父母啊!然而,父母不再擔任親職角色這樣簡單的想法,其實會讓很多人鬆一口氣,而放下心中的重擔。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在和父母相處時,都在忍受一種既複雜又模糊的親子關係,但或許,當我們把他們看作是我們的「前父母」,狀態就會完全不同。試想,當成年後的你,若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一段有別以往的親職關係,那會是怎樣的關係呢?

  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讓你能從中獲得如何釋懷舊有的親子關係的祕訣,與父母分享你的真實內在,並建立一個更成熟、平和的新同盟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是針對所有遇到和自己父母複雜親子關係的成年人而寫。兩位作者累積三十年的臨床諮商經驗,察覺到家庭失能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個人跟父母關係的失調,並提供了兩大方向分析探討:

  一、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二、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平共處。

  融合榮格個體化過程的個人成長理論和「內在小孩心法」,作者提出了將自己的父母視為「前任」的概念,來審視自己和父母之間最真實的關係。「前父母 / 前小孩」的關係,不僅是一個斷開過去羈絆的契機,同時也解鎖了更多親子關係的可能性。以往的社會規範裡,父母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當成照顧對象,無條件地供應兒女需求;而敏感而真實的孩童,從人格發展階段便開始學習社會化、認知權力,進而隱藏自己的本我去順應父母的期待,維穩家庭系統。誠如安多菲治療師所說,「小孩才是家庭系統裡看得最清楚的專家」。

  作者主張,每個人都有權力拒絕(或接受)上一輩所傳承予我們既有家庭的義務與規範。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虧欠誰,不應該將親情債和愧疚感加諸在任何人身上,包括:父母、自己、及下一代子女。而這種欠債的負面觀感,更是影響我們生命發展(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以及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使我們不能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貌。若是能夠寬恕自己、傾聽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便能為自己在前親子關係裡的童年創傷提供一個癒合的解方,進而有機會建立一種新的盟友關係。

  本書所提供的真實案例大多介於20歲到70歲之間,如此看來,親子關係的難題其實並不侷限於為人父母的大人們,而是家庭三個世代的共同課題。這對於華人社會家庭關係如此緊密的我們來說,絕對是一本新穎的心理治療參考書。

法國亞馬遜★★★★★五顆星書評摘要

  ◎市面上很少有談論成年人和自己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書籍。這本心理治療專家所撰寫的「內在小孩」專書,寫給所有想要重整自己跟父母的關係,或是已經為人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成年人。

  ◎內心一大衝擊!作者明確地描述,在我面對父母時所感受過最深沉卻從不敢承認的無奈。

  ◎這是一本少數能夠改變人生的書!

  ◎這本書幫助我從親子關係的義務中解放,讓我重整什麼是人生必須和不必要的愧疚感,並且更自在地投入和父母關係中。

  ◎推薦給所有想要脫離父母眼中「永遠小孩」角色的讀者,堂堂正正地做一個有生命力的大人。

  ◎這本書在我最需要調適親子關係的時刻出現,這會是給所有新手爸媽最好的參考書。

  ◎很實在的一本書,書中紮實的解釋與分析,一直都是以實用為目標。雖然舉的都是不同情境的例子,但我也感同身受。

  ◎謝謝這本書!我感受到我正在脫離那個摧殘我的人生、我和家人關係的舊有觀念。

  ◎這絕對不是憑空說教,而是實際親子關係的救星!

專業推薦

  吳曉樂 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盧駿逸 獨立教育工作者
  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畫序)

  「有個朋友曾經對我說,她的媽媽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媽媽。所以她們目前母女關係融洽,更像閨蜜,而不是親子。如果她堅持以「母親」的形象看待媽媽,那兒時的陰影會屏蔽掉母女關係的其他可能性。我希望讀者能藉著這本書,給自己一個機會,能在走向和諧的關係裡療癒自己。」——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這也是我親身的生命經驗,與父母親關係好轉的關鍵之一,就是不要把他們當成父母親。自己要脫離永恆小孩的角色,還有將父母回歸人性化,把心中的理想父母期待拿下來,認知到他們就是「人」,都在學習及成長的過程,只是有快有慢。過程中總有衝撞,然而如同本書所說,沒有奇蹟解方,建立新的關係認知,才是可行的方向。」——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
  • 好評推薦
  • 序言
  • 第一部分 違抗既定秩序
    • 第一章 成人的父母不存在
      • 關係枷鎖
      • 都是為你好!
      • 親職中的混淆
    • 第二章 很久很久以前 …… 我的家庭真可愛
      • 《草原小屋》
      • 造人工廠
      • 聖誕老人(有時)有點渣
    • 第三章 父母的有效任期
      • 永恆親情債
      • 親情中的愛
      • 鬆開的羈絆
  • 第二部分 TO BE OR NOT TO BE … 父母眼中的永遠小孩
    • 第四章 過不去的過往
      • 永遠的順應型小孩
      • 內在小孩的自我催眠經驗
      • 生存與自我保護策略
    • 第五章 幼兒化成人
      • 迴圈牢籠
      • 永恆小孩的依賴
      • 成人幼兒化三要素
      • 皺摺關係
    • 第六章 親職化的成人
      • 不可能的任務
      • 永恆小孩的幾種面向
      • 忠誠關係
  • 第三部分 建立前親子新聯盟
    • 第七章 內在成人的甦醒
      • 熱愛、失去,然後成長
      • 拯救內在小孩
      • 成為自己的最佳盟友
    • 第八章 親情狀態的各種牽絆
      • 從親子關係到本體關係的羈絆
      • 重新人性化自己的父母
      • 結盟新守則
    • 第九章 父母職責尾聲
      • 親職的尾聲
      • 公正原則
      • 同等尊嚴原則
  • 結語
  • 致謝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