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民主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
歐洲及美國一直奉行民主制度,但近數十年,當這些民主國家出現政治及經濟危機,便有人質疑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問題不是來自民主制度本身,而是來自糟糕的執政」,這涉及了運作民主的「政府」。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史學家皮埃爾・羅森瓦隆 (Pierre Rosanvallon),他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法國大革命以後西方各國不同時期的民主憲政,闡述民主政制從早期的理論,逐步演變為今天最常見的兩種制度:總統制和議會制,並比較及評論兩種制度的異同與優缺。本書把注意力從代表者與被代表者關係的「選舉民主」,轉移到選舉之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的「運作民主」,並試圖找出公民在選舉之後,權力如何被議會獨佔的原因,提出糾正制度中偏差行為的建議。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探索構成「好政府」的元素,包括明晰、責任與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又界定了治理者所需的個人品質、治理者和民眾之間的組織規則,從而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信任的關係,實現一種信任民主。
本書的重心雖然是分析法國政治的發展歷史,但不局限於法國,更討論了美國及歐洲各國的經驗,是一本重要的比較政治學著作,適合對政治制度、公共行政、制度改革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歐洲及美國一直奉行民主制度,但近數十年,當這些民主國家出現政治及經濟危機,便有人質疑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問題不是來自民主制度本身,而是來自糟糕的執政」,這涉及了運作民主的「政府」。
本書作者是法國著名政治思想史學家皮埃爾・羅森瓦隆 (Pierre Rosanvallon),他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法國大革命以後西方各國不同時期的民主憲政,闡述民主政制從早期的理論,逐步演變為今天最常見的兩種制度:總統制和議會制,並比較及評論兩種制度的異同與優缺。本書把注意力從代表者與被代表者關係的「選舉民主」,轉移到選舉之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的「運作民主」,並試圖找出公民在選舉之後,權力如何被議會獨佔的原因,提出糾正制度中偏差行為的建議。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探索構成「好政府」的元素,包括明晰、責任與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又界定了治理者所需的個人品質、治理者和民眾之間的組織規則,從而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信任的關係,實現一種信任民主。
本書的重心雖然是分析法國政治的發展歷史,但不局限於法國,更討論了美國及歐洲各國的經驗,是一本重要的比較政治學著作,適合對政治制度、公共行政、制度改革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
前言:從一種民主到另一種民主
-
民主總統選舉制
-
動因:執法者的主導地位
-
議會— 代議制模式
-
被統治者與統治者的關係
-
政黨的衰落與再定義
-
走向新的民主機制
-
另一種民主的普遍性
-
四種民主
-
-
第一部分 執法權:問題重重的歷史
-
第一章 法律神聖 執法者居下
-
法律至上的理念
-
政治烏托邦
-
革命性的司法地位的降低
-
執法權貶值
-
-
第二章 對非個人化的崇尚及其變異
-
沒有首腦的政權
-
未經選舉的集體權力
-
波拿巴:回到人治及新的個人意願的體制
-
權力非個人化的新時代
-
法國特色還是民主的現代性?
-
-
第三章 複權時代
-
群體登基與執法權的加強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和對領袖的崇拜
-
公共行動空間的擴展與法律的衰敗
-
-
第四章 兩種嘗試
-
技術官僚的理念
-
特殊狀態
-
延續與決裂
-
-
-
第二部分 民主總統選舉制
-
第五章 先鋒實驗:1848 年革命與魏瑪共和國
-
1848 年的法國或草率的勝利
-
魏瑪共和國憲法
-
馬克斯•韋伯與公民投票的民主
-
災難的實驗室
-
-
第六章 戴高樂特色的總統普選
-
戰後舉棋不定
-
美國特色
-
戴高樂時期
-
總統選舉的擴展
-
超越總統制的總統制
-
-
第七章 不可迴避與不確定性
-
總統制的民主動力
-
通過選舉合法化的特殊限制
-
總統制與非自由主義傾向
-
關於「不可能倒退」的觀念
-
-
第八章 非自由主義準則
-
制定選舉框架
-
重新建立議會主義民主?
-
非個人化的新道路
-
-
-
第三部分 掌握民主
-
第九章 被統治者與統治者的關係
-
主宰者的理性
-
施展魅力與操縱的世紀
-
思考被統治者與統治者的關係
-
自我管理、自治政府和自治機構
-
無法廢除的外延性
-
控制與不對稱
-
民主的好處
-
-
第十章 明晰度
-
議會對政府的監督
-
人民對代表的監督
-
邊沁與民主的眼睛
-
具知名度的帝國和可憐的明晰度
-
不透明的惡魔
-
知情權與明晰的機構
-
社會有時更傾向於不透明?
-
-
第十一章 責任
-
英國的創舉
-
從司空見慣到癱瘓
-
重建政治責任
-
問責制
-
面對未來的參與責任
-
-
第十二章 反應力
-
傾聽與統治:倒退的歷史教訓
-
公民表達的兩極分化與萎縮
-
衰退的民主
-
互動民主的形象
-
-
-
第四部分 信任民主
-
第十三章 好政府的形象
-
德高望重的王儲
-
純粹的選舉產生
-
人民之人
-
為信念從政
-
值得信賴的人
-
-
第十四章 講真話
-
一些歷史因素
-
烏托邦與背叛
-
講真話的動力
-
說真話的戰役
-
-
第十五章 正直
-
三種透明度
-
澄清的嘗試
-
正直的機構
-
制裁體制
-
-
結論 第二次民主革命
-
民主實踐的機構與參與者
-
職能民主與競爭民主
-
重建與未來的積極關係
-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