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楞嚴經蠡測【第參冊】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98741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自宋明以降,得力於《楞嚴經》的佛門龍象如斗量筲計不知凡幾,所留下的註疏論籍,無論是交光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長水和尚《首楞嚴經義疏注》、天台宗傳燈法師的《楞嚴經圓通疏》都是後世的學人參究的瑰寶。而近百年來,太虛大師、慈航法師及圓瑛法師等近代的幾位佛門法將,究其參學之本,不脫《楞嚴經》遠離能所、根塵以覓真心的指引。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開演真心的法要,也是《楞嚴經》中最精采的段落,由佛以屈臂飛光、開戶通牖等各種奇妙善巧的示現及解析,為阿難解說靈妙真心,覺妄揚真、破除迷情,承先啟後地牽引出經中主旨,幫助眾生了知能所、體察真藏不動之真心。

經由聽聞佛法,雖然可以了解由六根影響所形成習氣是煩惱及輪迴的來源,但想要轉化自己的習氣,如果是用一些很消極的方法斷除人際關係或是禁語,強迫自己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仍是「法塵分別影事」,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來自於自心,必然要從自己的心意識去調整!

為何即使是多聞第一、博探眾法的阿難,在面對摩登伽女的誘惑時,仍會迷失本心?現代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妙明淨心?竅訣盡在本書!

一、歷代大師們多推崇的《楞嚴經》
正如太虛大師所言,《楞嚴經》中所說之三昧實是通達一切實相,令能悟三昧之理......選擇耳根圓通,令可以悟得三昧之要訣......開示聖位乃是為了令其可知三昧之直道......守護一切清淨戒律,持誦楞嚴神咒......揀明一切諸妄,辨識所有一切魔障事端……。

交光大師是了不起的大和尚,雖然他精通《楞嚴》,但是他的本業仍然是以念佛為主,他在註解這套《楞嚴正脈疏》的時候,原來他的陽壽將盡,很多次都感到阿彌陀佛要來接引他,但是他認為中土的眾生對於《楞嚴經》需要有一套更完整的註解本傳世,所以他發願要把自己個人所得註解下來,於是他就向阿彌陀佛祈求,等待他把這套《楞嚴正脈疏》交代清楚之後再往生。

二、條條道路通《楞嚴》
這點和金剛乘的大圓滿非常地像。上師在灌頂的時候,就用種種的色、香、觸、味,讓受灌頂者去體會,在各自不同的境界中,去尋找心在哪裡?有時候會問你,是在身體嗎?還是在心裡面?那如果是心裡面,它又是長得如何?它的顏色和大小又是如何......就這樣子一邊口傳,一邊灌頂,一邊指引,這和《楞嚴經》佛現在在指引阿難大同小異。

當年較年少時在老和尚處學禪,我最喜歡的一段公案便是:有一次,所有的菩薩聖眾都靜默地等待著佛登壇說法,這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大眾屏氣凝神,期待著佛陀開金口。突然間文殊師利菩薩舉起了戒尺用力地拍打,接著喝唱說道:「眾人仔細地思惟返照法王曾說過的法,法王的法便是如此。」此段說盡不二法門的風光之處,令人回味難盡⋯⋯從此之後,更了解絕對理地之處,本無開口之處,語默動靜無非皆是真機,這也是入佛的不二之處,也不假思量……。

三、旁徵博引,白話詳解楞嚴之修行要點
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無法弄懂,佛當然可以理解眾生的心態,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祂把祂的五個手指頭彎曲變成拳狀,接著又把它打開,反覆做這個動作,做完這個動作之後,祂問阿難:「你是用什麼看到的?」這是重點,佛的目的就是要用這個話讓阿難回答,才有辦法使大眾了解佛的善巧。

反覆地在佛陀針對阿難的七處徵心所引發的心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還是在中間?再進一步地要大家了解阿難在經文中所錯踏的誤區,在另外一方面,上面所說的好幾個「見」,一般初學的人會弄得毫無頭緒,但其實只要簡單地先了解《楞嚴經》在這裡邊所說的「見」離不開三個方向——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心,一種是每一個人可以見到的外境,另外一種就是見它本身自己的作用。

四、其他宗派修行要點提示
佟老說他度人雖然無數,但卻從來不叫人打坐,這點我相信他應該是受到惠能壇經的影響,但是他所說的也不無道理。恰好他曾經在對他的弟子開示時,我亦有聽聞,他說只要外界的任何一切善惡之心都無住於心,那已經時時刻刻都在打坐的境界裡面,何必又再找一個形式上的來困擾自己?

修行解脫主要在於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如此方可得宗通之用。禪宗家師最常提醒我的一句話便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就是菩提,最重要者要在無住、無往和無來的境界中識得此心」,老和尚說一切佛都是從這上面悟得的。

本書特色
一、用最簡便易懂的方式,解讀楞嚴經最精采的段落!
二、以佛陀與阿難的對答,幫助現代人找回自己的心!
三、蒐羅各代祖師大德與《楞嚴經》的軼事,由故事中理解《楞嚴》!
四、條列分陳歷朝楞嚴註疏,是想深入研究《楞嚴經》者,最佳的入門索引!
  • 關於 王薀 老師
  • 出版社編輯序 識得本心 學法至要
  • 慈航以太虛之志為己志
  • 慈航遺偈法性本來空寂
  • 交光注楞嚴成禪海津梁
  • 傳燈法師主張禪淨雙修
  • 蕅益大師編定淨土十要
  • 永明壽禪師闡揚楞嚴經
  • 百丈禪師首倡楞嚴神咒
  • 圓瑛十年鑽研楞嚴有得
  • 無分別念想入無生法忍
  • 心要遠離一切自我執著
  • 法顯首位赴印度取經者
  • 義淨取經譯經貢獻獨多
  • 修行要先斷除見思二惑
  • 分別和執著是輪迴之因
  • 慈悲是轉化瞋心的良藥
  • 以無常精進去改變習氣
  • 我見我執造成無明之因
  • 佛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 色身通達才能入無我相
  • 妙明真心離一切分別境
  • 洗心方可藏密終能悟道
  • 除二障開啟道眼和真心
  • 真心才能入空無執無相
  • 客塵煩惱乃證菩提障礙
  • 頓超法門即是楞嚴大定
  • 初轉法輪度化五位行者
  • 佛說見性本就不住形相
  • 七處徵心念頭不生不滅
  • 參禪開悟旁人無法理解
  • 開悟見性不靠聰明利辯
  • 心是本自圓成遍滿十方
  • 悟得眼見非見用心是見
  • 認得自然本慧圓滿成佛
  • 妙明本性原是寂照同時
  • 真參實證才可直探心源
  • 佛陀宇宙觀超越兆萬載
  • 生死漂溺源於迷失本性
  • 執妄為真猶如夢中說夢
  • 如來本無生滅無處不遍
  • 著境即煩惱離境是菩提
  • 妄想執著皆來自於我慢
  • 善導著作佛陀親證不虛
  • 語默動靜無非皆是真機
  • 要了知一切法莫非自性
  • 禪乃頓機所學恆在定中
  • 佛譬喻善巧示人以見性
  • 煩惱根源來自人執法執
  • 五蘊皆空當下了了分明
  • 遠離妄想分別直探真心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