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书中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和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述评,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会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总结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周易》的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代序)
- 目录
-
第一章 先秦易学
-
第一节 易学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一 易学的产生
-
二 易学的早期发展
-
-
第二节 《易传》的成书与学派归属
-
一 《易传》与儒家
-
二 《易传》与道家
-
三 《易传》与诸子百家
-
四 综合·扬弃·超越
-
五 清华简与战国易学
-
-
-
第二章 秦汉易学
-
第一节 秦始皇与《周易》
-
一 《周易》的宗教巫术形式与秦文化传统
-
二 秦始皇君臣对《周易》和易学的取鉴
-
三 秦始皇不焚《周易》的影响和意义
-
-
第二节 象数易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一 董仲舒与象数易学
-
二 象数易学兴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根源
-
三 魏相以政治力量推进易学发展
-
四 孟喜为象数易学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五 京房象数易学体系的推出
-
-
第三节 象数易学的盛极而衰
-
一 郑玄象数易学体系
-
二 荀爽象数易学体系
-
三 虞翻象数易学体系
-
-
-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易学
-
第一节 王弼与《周易注》
-
一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的取义说
-
二 重义而不扫象的“取象说”
-
-
第二节 韩康伯易学
-
一 韩康伯《易》注的特色
-
二 韩康伯易学的学术价值及其影响
-
-
第三节 南北朝易学的发展
-
一 北朝易学
-
二 南朝易学
-
-
-
第四章 唐代易学
-
第一节 《周易正义》的源流及其意义
-
一 《周易正义》的源流
-
二 《周易正义》的文化史意义
-
-
第二节 汉宋易学之津梁——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
一 象数与义理并重的易学倾向
-
二 《周易集解》的学术史价值
-
-
-
第五章 宋代易学
-
第一节 疑经变古思潮中的宋代易学考辨
-
一 欧阳修对“十翼”的考辨
-
二 朱熹、杨简对“十翼”的考辨
-
三 叶适对“十翼”的考辨
-
四 宋代易学考辨的学术史意义
-
-
第二节 邵雍、程颐的易学思想
-
一 图数与义理
-
二 “数”、“理”与新儒学建构
-
-
第三节 史事易学的发展
-
一 李光与《读易详说》
-
二 胡宏与《易外传》
-
三 杨万里与《诚斋易传》
-
四 李杞与《用易详解》
-
-
第四节 朱子易学
-
一 朱子易学的主要内容
-
二 朱子易学的特色
-
三 朱子易学在朱子学术中的地位
-
-
-
第六章 元代易学
-
第一节 元代朱子易学的总体面貌
-
一 朱子易学著作的研究
-
二 朱子易学观点的研究
-
三 折衷程朱易学
-
-
-
第七章 明代易学
-
第一节 心学易学的发展
-
一 王阳明易学思想
-
二 王畿易学思想
-
-
第二节 来知德易学思想
-
一 “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
二 来知德易学评价
-
-
-
第八章 清代易学
-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易学
-
一 顾炎武易学
-
二 王夫之易学
-
三 黄宗羲易学
-
-
第二节 朴学易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胡渭易学
-
二 李光地易学
-
三 惠栋易学
-
四 钱大昕易学
-
五 张惠言易学
-
六 焦循易学
-
-
-
第九章 现当代易学研究
-
第一节 易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
一 二十世纪前二十年:新因素的孕育
-
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易学发展的大变革
-
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易学的重建与发展
-
四 1949~1978:海峡两岸迥异的治《易》门径
-
五 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易学发展的多元化
-
六 关于现当代易学的一点思考
-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5635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