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从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教育、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对1644—1911年间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书综合运用社会学、计量学、都市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对广大区域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的研究,被学术界视为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本次再版,作者根据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删繁就简,使全书内容更加凝练、清晰。
- 版权信息
- 第三版前言
- 再版前言
-
导言
-
一 长江上游的区域社会史
-
二 历史文献的量化手段
-
三 怎样认识长江上游社会
-
-
第一章 自然环境、生态及交通条件
-
一 地理环境与气候
-
二 自然灾害
-
三 物产分布
-
四 水路交通
-
五 陆路交通
-
-
第二章 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
一 清初人口的恢复与移民
-
二 人口数量的考察
-
三 耕地面积的修正
-
四 粮食亩产和总产估计
-
五 人口压力
-
-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
-
一 租佃关系和佃农经济
-
二 自耕农的分化与地主经济
-
三 耐旱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
四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
五 自然经济结构的破坏
-
六 对传统农业的改良
-
七 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
-
第四章 区域贸易、城市系统与市场网络
-
一 长途贩运
-
二 川盐行销
-
三 粮食转运及粮食市场
-
四 经济区划分和城市分布
-
五 集市的作用及其功能
-
六 市场密度与农民活动半径
-
七 高级市场与城镇发展
-
八 都市与都市商业的繁荣
-
九 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的现代化
-
十 金融组织的演变
-
十一 世界市场与对外贸易
-
-
第五章 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
-
一 传统手工业与矿业
-
二 传统手工业中的新因素
-
三 工业中的新变化
-
四 发展现代工业的措施及组织机构
-
五 现代企业的发展
-
六 现代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
-
第六章 政治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
-
一 行政区域划分
-
二 行政统治结构
-
三 县级行政官计量分析
-
四 士绅与地方秩序的维持
-
五 地方吏治的整顿与司法的变革
-
六 地方权力结构的新调整
-
七 地方秩序的新格局——地方自治
-
八 旧军事体制的变化
-
九 军事学堂的设立与新军的创建
-
十 田赋的负担及其征收
-
十一 清代蠲政
-
十二 历次加征和清末财政
-
-
第七章 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
一 文化教育的逐步恢复
-
二 文化教育的新变化
-
三 新知识分子的造就——留学日本
-
四 发展现代教育政策的实施
-
五 推动现代教育的机构和组织
-
六 现代普通教育
-
七 师范教育和法政教育
-
八 实业教育
-
九 川边少数民族的启蒙教育
-
十 现代教育发展程度估计
-
-
第八章 社会组织及其功能的变化
-
一 地方仓储
-
二 地方赈济与慈善事业
-
三 移民社会与宗族
-
四 啯噜——游民的帮伙
-
五 袍哥——四川的哥老会
-
六 从“邪教”到“神拳教”
-
七 传统社会组织——会馆、行会和行帮
-
八 商人团体——商会
-
九 各种社团和组织
-
十 沟通和联络机构
-
十一 社会管理和控制机器
-
-
第九章 社区、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
-
一 城市社会生活与市民阶层
-
二 民风、民俗及其变化
-
三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
四 新式精英的兴起
-
五 妇女地位中所反映的社会进化
-
六 社会改造与社会进步
-
-
第十章 传统文化的危机与现代意识的兴起
-
一 传统宗教的日趋衰落
-
二 西方宗教势力的扩张
-
三 西教的传播及相应的社会事业
-
四 文化冲突与宗教冲突
-
五 新文化的启蒙
-
六 现代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
-
第十一章 结论
-
一 经济和政治转型
-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
-
三 走向现代的经济缺陷
-
四 人口与教育因素的制约
-
五 我们能“跨出封闭的世界”吗?
-
- 征引书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