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国国际私法的制度生成
本书以独立和批判性的视角,跳出法律选择理论的争议漩涡,更多以功能主义的方法,探讨欧美国际私法的制度是如何引入中国的,在中国是否经历了变异,经历变异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中国国际私法是否存在不依傍任何外国法资源而独创的制度。
本书虽不乏描述和解释国际私法的具体制度在中国萌芽、发展和变异的历史过程,但重心不在于动态的历史描述,而偏向静态的分析论证。书中每章由“点”入“面”,大致涵盖了国际私法的总则(一般问题)、继承、物权、合同、侵权等各领域中的核心制度问题,以“珍珠链”的串联手法,将我国国际私法的众多“战略要点”(核心制度)串联在一起,以图推进我国国际私法制度的整体研究。
本书虽不乏描述和解释国际私法的具体制度在中国萌芽、发展和变异的历史过程,但重心不在于动态的历史描述,而偏向静态的分析论证。书中每章由“点”入“面”,大致涵盖了国际私法的总则(一般问题)、继承、物权、合同、侵权等各领域中的核心制度问题,以“珍珠链”的串联手法,将我国国际私法的众多“战略要点”(核心制度)串联在一起,以图推进我国国际私法制度的整体研究。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
第一章 冲突规则的适用模式
-
一、引言
-
二、实体处分论和意思自治
-
三、程序处分权或辩论主义不能证成任意性适用模式
-
四、依职权适用冲突规则的突袭裁判风险及法官释明
-
五、外国法查明的实践难题与当事人程序利益的保障
-
六、结论
-
-
第二章 识别的对象与识别理论的展开
-
一、识别问题的界定
-
二、识别的对象:事实、诉因、法律关系抑或法律规则?
-
三、“法院地法说”“准据法说”的合理逻辑与理论困境
-
四、超越“法院地法说”与“准据法说”
-
五、识别制度的重负:原初目的之外
-
六、结论:理论应进取,立法当无为
-
-
第三章 最高法院对外国法适用的上诉审查
-
一、序言
-
二、三种审查模式
-
三、最高法院作为上诉裁判机构对外国法适用的审查
-
四、最高法院作为法律发展机构对外国法适用的审查
-
五、结语
-
-
第四章 属人法的主义之争与中国道路
-
一、序言
-
二、本国法主义与住所地法主义的思想基础
-
三、本国法主义与住所地法主义的政策与功能
-
四、惯常居所原则:第三条道路?
-
五、中国道路之抉择
-
-
第五章 同一制与区别制的对立及解释
-
一、区别制与同一制的历史根源
-
二、区别制的制度运行
-
三、同一制的制度运行
-
四、涉外遗嘱继承的特殊问题
-
五、结论
-
-
第六章 意思自治与物权冲突法
-
一、问题之提出
-
二、“物之所在地法规则”的确立
-
三、物权冲突法引入意思自治的根据和范围
-
四、意思自治的实现路径
-
五、结论
-
-
第七章 涉外债权转让法律适用的法解释路径
-
一、涉外债权转让法律关系的性质
-
二、转让人与受让人的意思自治
-
三、适用被转让债权的准据法
-
四、适用债务人或转让人的住所地法
-
五、系属比较与我国的法解释路径
-
-
第八章 特征履行方法及其运用[396]
-
一、问题与现状
-
二、特征履行理论溯源及其运用
-
三、空间法律选择方法抑或功能法律选择方法
-
四、从推定规则到一般规则
-
五、特征履行方法的替代方法
-
六、结论
-
-
第九章 双重可诉规则
-
一、双重可诉规则的“兴”与“衰”
-
二、双重可诉规则的法律功能
-
三、双重可诉规则所遇批判
-
四、双重可诉规则废止后的“复辟”
-
五、结论
-
-
第十章 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确立——基于《罗马Ⅱ条例》与中国法的对比分析
-
一、对比分析《罗马Ⅱ条例》与中国侵权冲突法一般规则之意义
-
二、侵权行为实施地抑或损害结果发生地
-
三、共同属人法之例外
-
四、最密切联系原则之补充作用
-
五、意思自治的适用范围
-
六、结语
-
-
附记:中国国际私法的“怕”与“爱”
-
一、前言
-
二、中国国际私法之“爱”
-
三、中国国际私法之“怕”
-
四、结语:超越与使命
-
- 主要参考文献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