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

出版日期
2020/02/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6382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自惠棟揭櫫「扶賈、服」的解經方向,清儒乃紛紛輯「古義」而撰「新疏」,此一由「漢學」典範主導的發展脈絡,實為清代《左傳》學之主流。本書由「漢學」主題切入,聚焦「古義」與「新疏」兩大解釋類型,揭示清代《左傳》學之特點。各章針對惠棟、洪亮吉、馬宗璉、沈欽韓、張聰咸、李貽德,由劉文淇開山之儀徵四世之學,作專家、專書之研究。文獻根柢深厚紮實,論述切要精到,扶微闡幽,能發古人之潛德幽光。清儒標榜「漢學」,以回顧漢唐注疏立基,然則,本書不僅為清代經學研究提供了新範式,亦為整部《左傳》學史提供一段曲折的縮影。
  • 增訂版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從「新疏」薈萃清代經說談起
    • 第二節 標榜直承兩漢經師
    • 第三節 以輯述「古義」為基礎
    • 第四節 本書之論述規劃
  • 第二章 惠棟「漢學」及其《左傳補註》
    • 第一節 惠棟「漢學」及其先驅
    • 第二節 「古義」的解釋類型
    • 第三節 以漢匡杜的古義之作
      • 一、補正杜《注》之歷史淵源
      • 二、尊「漢學」而扶賈、服
      • 三、由訓詁、典制以釋其義
    • 第四節 不墨守專固,不囿於今、古文
    • 第五節 尚禮的經說取向
    • 結語
  • 第三章 洪亮吉《左傳詁》之漢學淵源與經世關懷
    • 第一節 曲折起伏的一生
    • 第二節 交遊與著述的「漢學」淵源
    • 第三節 存古學而匡杜《注》
      • 一、輯存古訓
      • 二、具引諸家
      • 三、匡杜的成績與侷限
    • 第四節 正心術而勵風俗
    • 結語
  • 第四章 《左傳》古義之學術脈絡與發展趨勢
    • 第一節 宗漢學而輯古義的風潮
    • 第二節 馬宗璉《左傳補注》-服膺惠氏而補其遺
    • 第三節 張聰咸《杜注辨證》-考辨典制與地理
    • 第四節 沈欽韓《左氏傳補注》-以禮為宗而釋其義
    • 第五節 漢學著述的學術歸趨
    • 結語
  • 第五章 向「疏」體轉型的李貽德《輯述》
    • 第一節 生平交遊與著述
    • 第二節 撰述淵源與旨趣
    • 第三節 輯佚存古以恢復舊注
    • 第四節 疏釋賈、服而匡糾杜、孔
    • 第五節 由「古義」向「新疏」轉型
    • 結語
  • 第六章 集大成的新疏:儀徵劉氏之《疏證》
    • 第一節 「清溪舊屋」四世家學
    • 第二節 劉氏之學緣起
    • 第三節 《疏證》一書之撰述原委
      • 一、著書之約
      • 二、編撰過程
      • 三、整理出版
    • 第四節 構思、體例與疏證內容
      • 一、草創者之構思
      • 二、「述注」兼「釋經」之體例
      • 三、訓詁名物而考索典禮制度
    • 結語
  • 第七章 綜論
  • 附錄一 劉師培《左傳》學的傳承與嬗變
    • 第一節 傳續家學
    • 第二節 辨偽闢誣
    • 第三節 纘述《疏證》
    • 第四節 詮說古例
    • 結語
  • 附錄二 章炳麟《春秋左氏疑義答問》略論
    • 第一節 一系列《左傳》學專著
    • 第二節 從繼承「漢學」到走出「漢學」
      • 一、廣摭先儒舊說以詁經
      • 二、對「漢學」的省思與批判
    • 第三節 答問釋疑的意向
    • 第四節 源於孔子的傳承系譜
    • 第五節 立基於文外微言的義例詮釋
    • 結語
  • 附錄三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學術編年
  • 參考文獻舉要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