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古典今讀的好書~解義《大學》與《中庸》,引領讀者瞭解治天下國家的大道之義。
【本書簡介】
◎解義《大學》、《中庸》,對每一段落、章句皆有精闢透澈之詮釋,讀了此書即能明白二經之真實義,也將心領神會於為何二經在儒門道統傳承上占有重要地位。
◎發前人之未發,清楚解析二經諸多前人所未明之要義,例如,《大學》何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中庸》何謂「大孝」與「達孝」之分辨?又例如,《大學》傳文應有〈釋大學之道〉這一章之定義。
◎本書作者繼《易經解經》、《老子易解》後又一力作。
《大學》與《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經文,後來各自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而二經所言述的大道之義,則是以君子修身為本,以明明德於天下而止於至善為最上目標。
《大學》為文條理分明,經與傳對應嚴謹,各章節環環相扣;《中庸》為文則是灑脫奔放,各章雖像是各自錯落、各述其義,卻能別出機杼般,巧妙形成一恢宏格局。研讀時若能掌握住此邏輯架構,就可以更容易探得二經所要表達之精義。
「大學之道」者,大道之學也!「中庸之道」者,時中之道也!不管是大道或時中之道,皆可代表至誠天道。天道因中正規律,剛健不息,德澤普施萬物,其德盛大,能格物天下,故稱「大道」;天道因恆以至誠,故能隨時行於中正不偏的常道上,也就是天道乃行「時中」,故亦稱「時中之道」。
本書解義《大學》與《中庸》,多透過以經解經之法,利用經文互證方式解釋二經之義。例如,《大學》「致知在格物」,與《中庸》「成己,仁也」意涵彼此相通,指君子之明明德而「致知」,是為了將以其誠正之至德而「格物天下」。又,《大學》「物格而後知至」,與《中庸》「成物,知也」也同意涵,指君子做到既成己,亦成物,已成仁民與愛物之功,即是君子之「知至」。
亦引《尚書》、《孟子》、《易經‧繫辭傳》、《易經‧文言傳》等諸經,推本溯源解釋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之要義,尤其詳細解說《文言傳》乾坤兩卦各爻象,與《中庸》各章經文彼此的衍繹關係,使讀者能夠更深刻的瞭解,為何儒家各經典是道脈貫串相承。想一窺儒家思想精義,本書值得一參!
【本書簡介】
◎解義《大學》、《中庸》,對每一段落、章句皆有精闢透澈之詮釋,讀了此書即能明白二經之真實義,也將心領神會於為何二經在儒門道統傳承上占有重要地位。
◎發前人之未發,清楚解析二經諸多前人所未明之要義,例如,《大學》何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中庸》何謂「大孝」與「達孝」之分辨?又例如,《大學》傳文應有〈釋大學之道〉這一章之定義。
◎本書作者繼《易經解經》、《老子易解》後又一力作。
《大學》與《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經文,後來各自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而二經所言述的大道之義,則是以君子修身為本,以明明德於天下而止於至善為最上目標。
《大學》為文條理分明,經與傳對應嚴謹,各章節環環相扣;《中庸》為文則是灑脫奔放,各章雖像是各自錯落、各述其義,卻能別出機杼般,巧妙形成一恢宏格局。研讀時若能掌握住此邏輯架構,就可以更容易探得二經所要表達之精義。
「大學之道」者,大道之學也!「中庸之道」者,時中之道也!不管是大道或時中之道,皆可代表至誠天道。天道因中正規律,剛健不息,德澤普施萬物,其德盛大,能格物天下,故稱「大道」;天道因恆以至誠,故能隨時行於中正不偏的常道上,也就是天道乃行「時中」,故亦稱「時中之道」。
本書解義《大學》與《中庸》,多透過以經解經之法,利用經文互證方式解釋二經之義。例如,《大學》「致知在格物」,與《中庸》「成己,仁也」意涵彼此相通,指君子之明明德而「致知」,是為了將以其誠正之至德而「格物天下」。又,《大學》「物格而後知至」,與《中庸》「成物,知也」也同意涵,指君子做到既成己,亦成物,已成仁民與愛物之功,即是君子之「知至」。
亦引《尚書》、《孟子》、《易經‧繫辭傳》、《易經‧文言傳》等諸經,推本溯源解釋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之要義,尤其詳細解說《文言傳》乾坤兩卦各爻象,與《中庸》各章經文彼此的衍繹關係,使讀者能夠更深刻的瞭解,為何儒家各經典是道脈貫串相承。想一窺儒家思想精義,本書值得一參!
- 自序
-
【大學】
-
經文
-
經一章 大學之道
-
-
傳文
-
第一章 釋大學之道
-
第二章 釋明明德
-
第三章 釋新民
-
第四章 釋止於至善
-
第五章 釋本末
-
第六章 釋誠意
-
第七章 釋修身在正其心
-
第八章 釋齊其家在修其身
-
第九章 釋治國必先齊其家
-
第十章 釋平天下在治其國
-
-
-
【中庸】
-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
-
第三章 中庸其至矣乎
-
第四章 道之不行
-
第五章 道其不行
-
第六章 舜其大知
-
第七章 人皆曰予知
-
第八章 回之為人
-
第九章 天下國家可均
-
第十章 子路問強
-
第十一章 素隱行怪
-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
第十三章 道不遠人
-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
第十六章 鬼神之為德
-
第十七章 舜其大孝
-
第十八章 無憂者其惟文王
-
第十九章 武王周公其達孝
-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
-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
-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
-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
-
第二十八章 愚而好自用
-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
-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
-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聖
-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
第三十三章 衣錦尚絅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