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催眠術是清末民初時期最眾聲喧嘩的大眾科學,
展現菁英與常民、科學與迷信、心理學與靈學
在界線上的浮動和滲透,
並帶來深遠的社會和文化效應。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從科學史的角度,結合社會文化史與思想史的關懷,主張必須對近代中國的「科學」採取複調式的理解,超越五四科學主義話語及學院菁英的基調,呈現異質歷史行動者相互競逐、應和的多元聲音。
張邦彥醫師從大眾的日常生活出發,考察催眠術的傳播方式,並解釋人們對催眠術懷抱正反兩極情感的因由。接著聚焦於催眠學會的科學實作,分析學會從事劃界工作及拓展科學網絡的策略,兼論及催眠術對現代自我的形塑。最後透過爬梳催眠術與靈學的糾纏,追索近代中國心理知識的分化軌跡,指出學院心理學、催眠學會、靈學會看待科學的殊異立場。藉由這些彼此關聯的面向,重構動力精神科學在近代華人世界興起跌宕的多重圖像。
展現菁英與常民、科學與迷信、心理學與靈學
在界線上的浮動和滲透,
並帶來深遠的社會和文化效應。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從科學史的角度,結合社會文化史與思想史的關懷,主張必須對近代中國的「科學」採取複調式的理解,超越五四科學主義話語及學院菁英的基調,呈現異質歷史行動者相互競逐、應和的多元聲音。
張邦彥醫師從大眾的日常生活出發,考察催眠術的傳播方式,並解釋人們對催眠術懷抱正反兩極情感的因由。接著聚焦於催眠學會的科學實作,分析學會從事劃界工作及拓展科學網絡的策略,兼論及催眠術對現代自我的形塑。最後透過爬梳催眠術與靈學的糾纏,追索近代中國心理知識的分化軌跡,指出學院心理學、催眠學會、靈學會看待科學的殊異立場。藉由這些彼此關聯的面向,重構動力精神科學在近代華人世界興起跌宕的多重圖像。
- 序一 複調視野下的催眠術/黃克武
- 序二 精神與科學的另類史/王文基
-
第一章 導論
-
一、楔子
-
二、什麼「科學」?誰的「科學」?
-
三、大眾科學史的視野
-
四、大眾科學意義下的西方催眠術
-
五、催眠術與近代東亞
-
六、全書安排
-
-
第二章 驚奇與憂懼:日常生活中的催眠術
-
一、電磁化身體觀的浮現
-
二、新式出版物中的催眠術
-
三、催眠術的展演
-
四、講習所的設立與政府的壓制
-
五、思想性的線索:群眾心理學和「暗示」觀念的興起
-
六、經驗性的線索:犯罪事件的指證與文學的再現
-
七、歷史性的線索:失魂與附身的恐慌
-
八、小結
-
-
第三章 機構的發展:催眠學會活動中的商業、政治與科學
-
一、前言
-
二、精神療法的興起
-
三、催眠學會簡史
-
四、催眠學會的市場經營
-
五、催眠學會的政治操作
-
六、催眠函授中的「商業交易」與「互惠交換」
-
七、規範下的人與物
-
八、小結
-
-
第四章 心理知識的分化:催眠學會、靈學會與學院心理學
-
一、前言
-
二、催眠學會的靈學主張:「生機論」與「機械論」的思維
-
三、靈學領域的競爭者們
-
四、回到早年Psychological與Psychical的孿生關係
-
五、學院心理學與靈學的衝突
-
六、一場《新青年》上的直接對話
-
七、從科玄論戰思考「精神」與「科學」的關係
-
八、小結
-
-
第五章 結論
-
一、譜寫近代中國科學史的複調
-
二、界限劃分、知識分化與自我的形塑
-
三、過去與未來
-
- 後記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