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专利法的公共政策研究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680503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从公共政策角度解读专利法,是一种新的理论可能。常见的系统论述多由私权观入手,并从“知识产权是私权”推导“专利权是私权”。根据这样的原则,对专利法的理解,就有理由不拘束于而应超越私权利的“权利义务配置”法律规范框架;从技术本身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出发,公共政策的视角将专利法置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和解决的框架之中,从而获得专利法重构或修正的“指导性思想”。
  • 摘 要
  • 解 题
  • 第一章 专利法的公共政策构造及逻辑展开
    • 一、法律语义上的公共政策
      • (一)“公共政策”的命题界定
      • (二)公共政策的系统及分析框架
      • (三)私权的公共政策阐述
    • 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专利权
      • (一)专利权:法律私权问题,抑或公共政策问题
      • (二)专利权的构造:公共政策的法律形式及逻辑展开
      • (三)公共政策:专利法的公共精神
    • 三、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哲学基础
      • (一)专利法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 (二)专利法公共性的哲学思考:“公共哲学”的统摄
  •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从专利立法到解释、适用
    • 一、何谓公共政策主体
    • 二、“公的存在”:国家的行政与司法
      • (一)行政机构的辨析
      • (二)司法机构的分析
    • 三、“私的存在”:市场主体的个人与企业
      • (一)从权利主体到公共政策主体:何以可能?
      • (二)个人公共政策主体的实践:立法参与及其他的可能
    • 四、“公共的存在”:社会组织
      • (一)社会与专利技术:在公共精神上的契合
      • (二)穷人的专利:改造技术坏世界的可能
      • (三)社会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实证:从经济到政治的具体样态
  •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实现过程:
  • 专利作为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 一、专利权如何产生:公权宰制及其变革?
      • (一)专利授权:性质及法律效力的讨论
      • (二)公权宰制的具体化:专利权客体排除规则
      • (三)先申请原则的“不公”及其缓和
    • 二、专利权无效及民主引进:作为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 (一)专利权凭什么无效:有效的假定与推翻
      • (二)专利作为技术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民主在无效宣告中的引入
      • (三)无效之后的法律处置:“治/ 乱”的政治选择
    • 三、专利侵权及其限制:公共政策考量的制度证明
      • (一)侵权责任“容忍限度论”:侵权无需停止
      • (二)基于社会危害性和专利公共性综合检视的结论:专利侵权无罪
      • (三)作为权利限制的强制许可
  •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价: 专利法的社会责任
    • 一、既有评价理论的批判
      • (一)激励论的批判:效率失灵
      • (二)利益平衡说的批判:虚幻
    • 二、专利法的社会责任:幸福作为评价准则
      • (一)社会责任从何而来?
      • (二)立基于社会责任的评估准则:由利益而幸福
    • 三、小结:必须有“社会幸福”的考虑
  • 第五章 公共政策对未来的影响: 专利法的相对消亡
    • 一、生活现实:专利法相对消亡的端倪与现象
      • (一)法令的失效:消亡现象的描述
      • (二)相对消亡:科技及社会的自然选择
    • 二、理论想象:从相对消亡到绝对消亡?
      • (一)超越规则:实现过程的分析
      • (二)走向共享:并非道德空想
    • 三、小结:私权过程与共享理想
  • 参考文献
  • 后记:权利可以争论吗?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