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馮延巳其人其詞之詮釋與評議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884340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內容摘要:
馮延巳身為南唐重臣,富涵文藝才華,是名留詞史的重要詞家,卻也在歷史上有著奸佞的形象,人品可謂毀多於譽。不過,在古代文論強調人文合一的視角中,由於馮詞中往往有著情感執著纏綿的主人公,呈現出深美閎約的風格,使得馮延巳此人於詞中被認知的作者形象也隨之崇高。後世論者更傾向修正對於馮氏其人的理解與評價,以為馮詞的崇高境界作出人文合一的詮釋。馮氏其人形象遂自專蔽固嫉的奸佞小人漸漸演變至忠愛纏綿,備受肯定。本書試歸納分析馮氏其人之歷史形象及其詞中之自我形象,以及詞評家經由閱讀其詞所認知形塑的作者形象,再以此三面向彼此對映觀照,以釐清以人文合一視角詮解馮氏其人其詞之爭議,並試為提出其他詮釋視域之可能性。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馮延巳其人其詞的爭議所在:人文合一的詮釋困境
    •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馮氏其人其詞之三種形象與對映參照
    • 第三節 預期成果:在作者、作品與讀者的三面維度之間取得詮釋視域之連貫平衡
  • 第二章 馮延巳其人之歷史形象
    • 第一節 特定視角的意識型態:歷史形象之定義與特性
    • 第二節 馮延巳其人忠奸與否之爭議:以夏承燾之說為例
      • 一、夏承燾論馮延巳為人的詮釋策略:多憑朋黨攻訐之辭
      • 二、相關史書筆記中所見之馮延巳其人之記載及析論:奸佞形象之形成
    • 第三節 關於馮延巳為人之價值取向的判斷:忠奸之辨的判別
    • 第四節 忠佞相對的判準:馮延巳其人之評價定調.
      • 一、評價馮延巳為人之複雜性
      • 二、與元宗相從相得之君臣關係:公忠與私忠的辨別
    • 第五節 結語:馮延巳其人其詞人文合一之詮釋視域的調適必要
  • 第三章 馮延巳詞中的自我形象
    • 第一節 存在於作品語言中的作者:自我形象之定義
    • 第二節 馮延巳詞中自我形象之兩大面向:自敘之作和模擬之作的分野與對照
      • 一、自敘之作的有效依據:與馮延巳其人有關之「箋釋性效能作者」的特質.
      • 二、馮詞非擬代之作中的自敘性:歌舞飲宴背景下主觀又即時的自我意識
      • 三、非言情之作中的男主人公:透過飲宴遊賞展現的自我才情
      • 四、言情之作中的男主人公:兼論其詞中明確之地名指稱的自敘性
    • 第三節 擬代女性之作
      • 一、馮延巳擬代女性之詞中的個人風格:隱含於敘事中的自我形象
      • 二、擬代女性之詞中的自我形象之一:才思新穎、情感真切的才子詞人
      • 三、擬代女性之詞中的自我形象之二:執著追尋愛與美好的用情姿態
      • 四、在有意寄託之外的其他創作因素:馮詞擬代之作與詩學傳統的連結脈絡
    • 第四節 結語:在自敘與模擬之間所對照出的馮詞之自我形象
  • 第四章 詞評中所見馮延巳其人其詞之作者形象及詮釋評議
    • 第一節 詞評中所見的馮延巳作者形象及其演變與影響
    • 第二節 以〈謁金門〉為例論馮延巳詞評中的作者形象與詮釋爭議
      • 一、君臣相戲的兩種詮釋視域和作者形象:清奇飄逸之才與善柔無德之人
      • 二、〈謁金門〉相關評論中所開展的三種相對詮釋脈絡:忠愛纏綿之宰輔形象的形成
    • 第三節 詞評中所見的馮延巳作者形象之影響及商榷
      • 一、以〈拋球樂〉(逐勝歸來雨未晴)為例:以憂為基調的作者形象與詞情指向
      • 二、以樂為基調的作者形象及詮釋視域
    • 第四節 結語:馮延巳其人其詞之文本闡釋限度的提出
  • 第五章 馮延巳其人其詞之詮釋視域的三方參照對映
    • 第一節 在作者意圖、讀者詮釋與文本闡釋限度之間:以讀者認知之作者形象為主的既定詮釋視域及相關問題
    • 第二節 馮延巳其人其詞的相關詮釋問題:以〈鵲踏枝〉十四首為例
      • 一、既定詮釋視域的籠罩:詞情倒喜為悲之辨
      • 二、詞作詮釋意向應由單一趨向多元:隱含男女主人公的雙重意向性與敘事視角的轉換
      • 三、比興之與否:知人論世的關鍵揀擇
    • 第三節 馮延巳其人其詞之詮釋視域的釐析:以〈拋球樂〉(酒罷歌餘興未闌)之詮釋為例
      • 一、〈拋球樂〉(酒罷歌餘興未闌)一詞之爭議與諸家詮釋析論
      • 二、「興未闌」之「興」的兩種詮釋傾向及其意義
    • 第四節 結語:對於詮釋視域的覺察與揀擇
  • 第六章 結論
    • 第一節 在士大夫家國情志之外:馮延巳其人歷史形象與憂患意識之適用性的商榷
    • 第二節 馮延巳其人與其詞之連結:詞中自我形象之有效肯認
    • 第三節 亂世文士之小我心曲:晚唐五代詞作中的個人私我性和悲劇感
    • 第四節 結語:馮延巳其人其詞之詮釋爭議所具有的批評意義
  • 參考書目
  • 謝誌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