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6021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本书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 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
  •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理念
    • 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理念——围绕文学研究会“前史”的讨论
    • “劳动”的隐喻——叶圣陶《苦菜》及其他
  • 第二章 新诗“装置”的内外——早期白话诗的政治与美学
    • “场”的混杂——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 从《小河》到“病中的诗”——周作人眼中的新诗及其他
  • 第三章 从绿波社到无须社——“文学青年”的聚合、位置及人格造型
    • 绿波社与文学青年的“大联合”
    • 无须存在的“无须社”
    • 学院、报刊及公寓空间
    • 文坛上的“电气网”
    • 于赓虞:感伤的“个人发现”
    • 诗人人格:“合群”或“独在”
  • 第四章 公寓内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
    • 在“那么一个公式”之外
    • 从酉西会馆到沙滩公寓
    • “公寓困守”与“街道漫游”
    • 在井中向群星的仰望
    • 写作者形象的凸显
  • 第五章 “室内的作者”与19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
    • “幸福的家庭”与“幸福的写作”
    • 居室环境的隐喻
    • “硬写”的幽闭
    • 陈毅:“室中旅行法”
    • 丁玲:迎向更大的理性
    • 沈从文:“间离”的作者意识
  • 第六章 “教训”与“反教训”——1920年代文坛上的“导师”与“青年”之争
    • “老实说了吧”前后
    • “变态”社会中的“常态”构想
    • “常态”背后的知识体制
    • “水平线”的上下
    • 鲁迅的表态
    • “新流氓主义”
    • “思想革命”之再起?
  • 第七章 革命动员中的文学、知识与青年——从1920年代《中国青年》对文学的“批判”谈起
    • “文学运动”还是“实际运动”
    • 什么样的知识最紧迫
    • “为他人”还是“为自己”
    • 从“诗的生活”到“方程式的生活”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