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日本專業兒醫明橋大二解惑父母教養新作/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探討★ 易怒、省話、晚回家、離家出走、裝病不上學、經常受傷…… 孩子透露的SOS訊號,你看見了嗎? 傾聽陪伴X心態改變X 信任原則這樣說那樣做,讀懂青春期, 打造有愛、有溫度的親子關係 專文推薦──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謝玉蓮(臨床心理師) 感動480萬名父母心《0~3歲給對愛就不怕寵壞》、《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日本兒醫明橋大二最新暖作! ★走入孩子內心,肯定帶刺的青春期呱呱墜地的小天使落入人間,大哭大笑是他們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慢慢成長後,開始會耍任性,有豐富的情緒表達方式;到了青春期,逐漸成熟的思想、急速成長的身心變化,讓孩子們一方面逐漸脫離孩童模樣,同時也讓孩子充滿不安與疑惑,成長的焦慮讓孩子開始頂嘴、拒學、離家……,許多父母也視孩子叛逆難教,親子之間不斷衝突卻毫無實際溝通,以致親子關係逐漸惡化,父母天天沉浸在心碎崩潰的邊緣。 「你以為你是誰!煩死了別來吵我!」 「你根本一點都不懂我!」 「我才不是你的寶貝!」 曾幾何時,我的孩子變成長滿尖刺的仙人掌孩子? 很矛盾,孩子時而對我撒嬌,時而對我發脾氣; 很崩潰,搞不懂孩子究竟在想些什麼? 青春期孩子出現暴怒、拒學、受傷、向父母要錢、晚回家、離家出走…… 那個每天都要跟爸媽擁抱的孩子,到哪裡去了呢? 本書作者明橋大二在醫院診間及學校輔導室諮商多年,他發現開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心情總是反覆動盪,一下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想要裝做成熟世故,但是一下子又想回到童年,在父母身邊當個撒嬌的寶貝,青春期孩子的內心其實隱藏著許多訊息,等著父母們察覺: 「個性火爆」的孩子,是因為有太多鬱悶的情感; 「只想在家」的孩子,是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傷人的現實就會接踵而來; 「習慣說謊」的孩子,是因為說出實情的話,反而要受到更糟糕的對待; 「沒有幹勁」的孩子,是因為滿懷幹勁地表達意見,也只會遭人否定。 ★孩子的反抗,是為了期待被他人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歷經升學、學測等種種壓力,這些壓力來源是因為害怕父母用成績替孩子打分數;大部分父母總是忍不住想以一己之力去改變孩子,總是會想「要是你可以再這樣一點的話……」、「為什麼你老是不這樣做呢……」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心態,其實反而是跟孩子說「現在的你是不行的!」不知不覺間,向孩子傳遞出了否定的訊息,而孩子開始用負面態度回應,其實孩子的種種反抗,都是為了期待能被他人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敏感又脆弱,更容易因為他人的言語或霸凌,而自我評價低落,甚至萌生自殘、輕生的念頭,因此對青春期的關懷與教養更需謹慎。 作者在本書提出了深刻的提醒,希望父母們能「先同理再講理」,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想法窮追不捨、強迫開口,一直跟孩子講道理。「同理心」才是最好的親子特效藥,對孩子賦予足夠的信任,孩子的內心就能得到支持與安慰,從中得到安定與獨立的力量。 ★溫柔說、學放手,孩子的青春不消極面對孩子的訴求,耐心傾聽、同理回應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許多父母會害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因為在青春期這樣一個成長階段,是孩子要「轉大人」的過程,許多孩子會有所謂的獨立思考,不願聽從父母的話、對父母表達控訴,卻又會對父母抱持著依賴性。在孩子反抗的背後,其實嚮往著「父母能多陪在自己身邊」、「父母能多聽聽我說的話」,會觀察父母的生活方式與處世態度,並透過模仿學習,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才逐漸形塑出孩子的個性與品格。 現在開始,聽聽孩子們怎麼說,透過接納和陪伴,讓我們在良好的溝通下,讀懂青春期孩子不願敞開的內心。 ◎不可輕忽的細節,孩子可能遭到霸凌的種種變化察覺孩子向父母傳遞求援的蛛絲馬跡相當重要,孩子邁入國高中時,成了省話一哥、一姐,在不願與父母溝通的情況下,嚴重低落的自我評價會引發孩子的脫序行為,本書也探討了現今社會關注的校園霸凌現象,以此非善行為作為探討孩子內心的主要議題,父母需要有所警惕,在名為霸凌的背後,可能牽扯到了哪些與孩子互動上的隱性不良問題。 ‧孩子的身體、服裝出現變化:衣服莫名破損、弄髒、身上有明顯外傷 ‧孩子的所有物出現變化:文具或小東西壞掉或不見,書本有被撕毀的痕跡 ‧孩子的言行出現變化:不再提起學校的事,突然想說退出社團或轉學 ‧孩子的感情出現變化:成績退步、老是發呆,容易生氣或哭泣 ‧孩子表達出控訴:說出「有人找我麻煩」、「我的東西不見了」等話語 ‧孩子發出的其他訊號:收到騷擾信、無聲電話或惡作劇電話,且相當頻繁 ‧可能引發輕生念頭的危險信號:孩子突然說「好想要輕鬆一點」,且毫不惋惜地將寶貝的物品分送給別人,暑假或寒假結束前是最危險的時機。 ◎避免孩子掉入成長歧路上的泥沼,父母的關鍵親子力量孩子在10~18歲的青春期階段,無論是荷爾蒙作祟,或是孩子在成熟與幼稚之間仍然來回徘徊,他們經常會產生許多需要父母多方費心的行為,這時候,請別跟孩子抱怨「為什麼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呢!明明我們做爸媽的為了你都這麼忍耐了!」這樣的話語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另外還有: 【這樣說】:用同理心講道理 ✓你被霸凌了!那肯定不是你的錯! ✓我知道你這麼做肯定有你的理由,但這樣的事真的會令人非常難過 ✓我知道你很重視你的朋友,但你做這件事我會很擔心喔 ✓(離家出走後,回到家的孩子)→你回來啦!我好擔心你喔! 【那樣做】:給孩子的同理回應 ✓孩子不想去上學?那就請假休息一下吧 ✓孩子有金錢上的需求,我會確實給予回應 ✓孩子這麼晚才回來?我不過問,他肯定有他的想法 ✓孩子好像有話要說,我會先擱下工作聽他說 ✓孩子離家出走回來了,我會準備一桌好菜等他回來,讓他感受家裡的溫暖 ★給父母的教養心靈雞湯──軟化尖刺‧重新學習愛 ♥不要讓筋疲力竭的孩子更加筋疲力竭。不要讓傷痕累累的孩子更加傷痕累累。 ♥接受孩子真正的狀態,反而能看見孩子的優點 ♥孩子在行為偏差或是犯罪跟前的最後一道防線,並不是規矩或是管教,而是受到爸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從中油然而生「不能背叛爸媽」的那份感念之心。 ♥教養很重要,學習也很重要,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培育孩子的「自我評價」。 ♥沒辦法撒嬌的人並不是獨立,能夠撒嬌的人才能夠獨立。 ♥「霸凌事件」如果只有找出犯人並加以嚴厲處罰,是無法徹底解決的。 ♥一個令孩子感覺不舒服的家,往往是家人之間的關係不那麼融洽,令人神經緊繃、感到窒息的家。 ★名人暖心推薦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彭菊仙/親子作家溫美玉/全台最大教師社群創始人謝玉蓮/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日本亞馬遜讀者5顆星推薦 「父母不要期望太多,也不要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能夠獨自生活而放棄他,請在孩子辛苦又無法坦率時給予他們友善的關愛。」 「為了不忽視孩子的內心,孩子們在青春期這個艱難的時代,我認為這是一本有很多成年人都支持的書,是一本好書。」 「治癒自己的傷口並拯救他人的心是必要的知識。這本書適合給學校老師和心理醫師閱讀。」 「這本書非常有幫助,因為它以易於閱讀的方式編寫,並說明了父母應該與孩子溝通的原因。」
- 推薦序 走進孩子內心─青春期溝通練習
- 推薦序 成為一道光,指引孩子正確方向
- 前言 孩子的內心有話要說
- 第1章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十條守則
- 第2章 別漏看蛛絲馬跡,察覺孩子內心的「SOS求救訊號」
- 第3章 孩子出現令人擔心的行動或症狀,根本原因在於「自我評價低落」
- 第4章 配合孩子的步調,養成孩子的自我評價
- 第5章 青春期的孩子,時而愛向父母撒嬌,時而又會反抗父母
- 第6章 孩子在青春期反抗父母,就是孩子心靈發展健全的證據
- 第7章 別去否定孩子,學會「放棄」也很重要
- 第8章 很多孩子會說:「反正跟父母講也沒用」,這是為什麼呢?
- 第9章 發生「霸凌事件」時,如果只有找出犯人,並加以嚴厲處罰,是無法澈底解決的
- 第10章 「霸凌」的暴力行為不僅會傷害對方,也會讓受害者害怕到不敢尋求協助
- 第11章 受到霸凌的孩子,一點也不軟弱
-
第12章 從孩子的種種變化,及早讀懂孩子的內心訴求
-
1 孩子的身體、服裝出現變化
-
2 孩子的所有物出現變化
-
3 孩子的言行出現變化
-
4 孩子的感情出現變化
-
5 孩子表達出控訴
-
6 孩子發出的其他訊號
-
7 最好特別留心的訊號─孩子有可能想要自殺的時候
-
- 第13章 孩子遇到霸凌時,絕對不能對他說的話
- 第14章 為了防止更多年輕的生命為此犧牲,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第15章 「霸凌」是學校要認真投入的重要問題之一
-
1 從受害者那裡,詳細詢問出實際發生過的事情
-
2 除了霸凌事件的施暴者本人之外,也要逐一詢問周圍人的實際情況
-
3 找霸凌的施暴者確認事實
-
4 絕對不能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來調查
-
5 施暴者坦承的話,請他設身處地好好為對方著想,讓他反省
-
6 從這裡開始,應對方式分成兩條路線
-
如果是施暴時心情輕率的情況
-
如果施暴者是故意的、帶有惡意的情況
-
-
7 和施暴者的父母談談
-
8 請霸凌者親自道歉
-
- 第16章 孩子與同學的人際問題,和家庭情況有密切關係
- 第17章 「拒學」並不是懶惰或任性,而是孩子「心靈的溫控裝置」正在運轉
-
Q&A 回覆給各位諮詢者的問題
-
Q1 雖然說「相信孩子」是很重要的,但孩子有太多無法理解的言語和行動,我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才好
-
Q2 人為什麼不可以自我了結?
-
Q3 我活得好累,雖然想要一了百了,但這種想法是不是不太好呢?
-
Q4 如果藉由死亡回歸原點,是不是就能重新來過呢?
-
Q5 為了不讓孩子受到霸凌,做父母的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
1 在平時的互動中提高孩子的自我評價
-
2 和孩子建立無話不談的關係
-
3 為達到目標,要傾聽孩子的話,肯定孩子盡己所能的努力,構築彼此的信賴關係
-
4 假設沒有一定程度的信賴關係作為基礎,反覆提醒或斥責孩子,不僅一點效果也沒有,還有可能導致親子之間溝通斷絕的風險
-
5 孩子有事情卻不跟父母說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
6 孩子來找你商量,或是看起來想要找你談談的話,請認真地聽他說吧
-
-
Q6 孩子跟我要錢時,總覺得是理所當然。我應該要怎麼跟他互動才好?
-
Q7 和拒絕上學的孩子互動時,家人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
Q8 要療癒受虐兒的心靈,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呢?
-
Q9 女兒上高中之後交到壞朋友,也經常外宿,老是做出反抗的舉動
-
Q10 我老是擔心孩子會不會又離家出走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