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精神醫學的標準化診斷系統,如何移植到台灣本土脈絡?
透過台灣「不正常的人」迂迴反覆的生命歷程,折射出精神醫學何種特殊樣貌?
精神醫學如何鑲嵌於國家、司法與醫療體制,
在台灣現代性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該如何帶著歷史視野回應現代精神醫學
與在地社會文化的匯聚、揉合與衝突?
精神醫學作為一種現代性治理,可以從知識、規訓的主體、制度、學科專業與機構等五個面向來理解。本書分別以「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定」、「病人主體性經驗」、「精神醫學與國家制度」、「精神醫學、法律與治理」、「全控機構與治療性社區」等五個主題單元,透過兒童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失智症、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離島原住民的精神失序、自殺防治政策、愛滋減害政策、司法精神醫學乃至於龍發堂與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等豐富精采的案例,在一個去西方中心、另類與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架構,深入剖析台灣精神醫學未來的可能發展。
作者群更涵蓋社會學、人類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社會福利、司法與犯罪學等學者,其中也包括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訓練的精神醫療專業人員,全書帶入跨學科、跨領域「方法學上的多元主義」與「不具共識的合作」,思考全球化下台灣本土精神醫學面對專業化、醫療化、生物醫療化的各種挑戰,透過各種異質主體經驗與被噤聲的病人敘事,反省現代精神醫學中逐漸模糊、失焦的病人圖像,展現出人文社會科學對這個領域理論化、方法與新視野的集體努力。
延伸閱讀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
《宗教與醫療》
《性別‧身體與醫療》
《帝國與現代醫學》
《從醫療看中國史》
透過台灣「不正常的人」迂迴反覆的生命歷程,折射出精神醫學何種特殊樣貌?
精神醫學如何鑲嵌於國家、司法與醫療體制,
在台灣現代性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該如何帶著歷史視野回應現代精神醫學
與在地社會文化的匯聚、揉合與衝突?
精神醫學作為一種現代性治理,可以從知識、規訓的主體、制度、學科專業與機構等五個面向來理解。本書分別以「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定」、「病人主體性經驗」、「精神醫學與國家制度」、「精神醫學、法律與治理」、「全控機構與治療性社區」等五個主題單元,透過兒童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失智症、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離島原住民的精神失序、自殺防治政策、愛滋減害政策、司法精神醫學乃至於龍發堂與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等豐富精采的案例,在一個去西方中心、另類與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架構,深入剖析台灣精神醫學未來的可能發展。
作者群更涵蓋社會學、人類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社會福利、司法與犯罪學等學者,其中也包括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訓練的精神醫療專業人員,全書帶入跨學科、跨領域「方法學上的多元主義」與「不具共識的合作」,思考全球化下台灣本土精神醫學面對專業化、醫療化、生物醫療化的各種挑戰,透過各種異質主體經驗與被噤聲的病人敘事,反省現代精神醫學中逐漸模糊、失焦的病人圖像,展現出人文社會科學對這個領域理論化、方法與新視野的集體努力。
延伸閱讀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
《宗教與醫療》
《性別‧身體與醫療》
《帝國與現代醫學》
《從醫療看中國史》
-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總序
- 推薦序一 因「正常」與「不正常」而堅定的心靈 劉士永
- 推薦序二 從批判到協商的迂迴路 傅大為
- 各方推薦
- 導讀 不正常的人?精神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跨界、交流與反思/蔡友月、陳嘉新
- 第一單元 正常與不正常的判定
- 第二單元 病人主體性經驗
- 第三單元 精神醫學與國家制度
- 第四單元 精神醫學、法律與治理
- 第五單元 全控機構與治療性社區
- 索引
- 作者簡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