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文章自可觀風色: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373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主要透過對學者經說、文集、日記等相關文獻的細讀,考察清中葉以降的「文人說經」之業及其意義,其目的在於嘗試跳脫某些固定的學術框架或研究模式,期能為清代學術史與經學史提供新的觀察與論述基點。書中所選諸家,包含:唐煥、姚鼐、洪亮吉、王芑孫、唐仲冕、李慈銘、譚獻等人,皆是有大量經說傳世的文章之士。這些經術文章雖然脫胎於舉業,卻是根本聖人,且又別有慧解,故與漢學考據路數,形成鮮明對照,實為共譜清代學術歷史的重要內容。同時,眾家文士的文集日記之中,有許多對當代學術學風的陳述與批評,所以,「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的議題,有助吾人打破文獻與學術視野的雙重侷限,重新認識清代複雜的學術面貌。
  • 鄧序
  • 吳序
  • 自序
  • 壹、導言
    • 一、前言
    • 二、文獻與視野的雙重困境
    • 三、漢宋論述的不對稱性
    • 四、文人說經的學術意義
    • 五、結語
  • 貳、考辨經文多以義理文章斷之─讀唐煥《尚書辨偽》
    • 一、前言
    • 二、審辭氣事理以辨證偽書
    • 三、離析文章結構疏解經文
    • 四、義理疏解中的宋學脈絡
    • 五、結語
  • 參、理論的實踐場域─《春秋三傳補注》所見姚鼐的經學理念
    • 一、前言
    • 二、姚鼐的治經理念
    • 三、《三傳補注》的經學見解
      • (一)《左傳》探例
      • (二)《公》《穀》二傳探例
    • 四、結語
  • 肆、據馬班以高視許鄭─王芑孫對乾嘉漢學的批評及其意義
    • 一、前言
    • 二、對乾嘉漢學之批判
    • 三、古之學愈於今之術
    • 四、文士的人生蘄向
    • 五、結語
  • 伍、學問何分漢宋─唐仲冕的經術文章
    • 一、前言
    • 二、以文章為學問之載體
    • 三、根柢宋儒而別有新解
    • 四、預於漢學而不失警惕
    • 五、結語
  • 陸、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桂文燦《經學博采錄》
    • 一、前言
    • 二、漢學與經學
    • 三、經學與科舉
    • 四、經學與地域
    • 五、結語
  • 柒、長日將盡 典型夙昔─李慈銘學術批評中所見的乾嘉情懷及其意義
    • 一、前言
    • 二、對盛世文章的緬懷
    • 三、對許鄭漢學的維護
    • 四、對反漢學者的撻伐
    • 五、結語
  • 捌、文人的學術參與─《復堂日記》所見譚獻的學術評論
    • 一、前言
    • 二、譚獻的學術宗尚
    • 三、譚獻對漢宋學的評論
    • 四、譚獻對常州經學的評價
    • 五、結語
  • 玖、文章關乎經術─譚獻筆下的駢散之爭
    • 一、前言
    • 二、譚獻的文章觀念
    • 三、譚獻的駢散論述
    • 四、結語
  • 拾、結論
  • 附錄:洪亮吉的感性世界─對一個乾嘉文士的側面觀察
    • 一、前言
    • 二、南樓憶舊時
    • 三、輾轉功名路
    • 四、更生終不悔
    • 五、結語
  • 徵引書目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