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是「三聯學術文庫」之一種,課題專門、資料浩翰,為近年少見的文化交流史領域之集成大作。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元代以來的西方旅行家、傳教士、外交使節和商人源源不斷來到北京,他們將親身經歷以筆記、日記、書信、回憶錄等各種文體記錄下來,再帶回到自己的故土,從而形成了西方視野中的「北京形象」。作者引用相關一手資料,在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寫就一部元明清時期的中西政治和文化交流史,讓讀者從中窺見近千年來西方人士中國觀的演變。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元代以來的西方旅行家、傳教士、外交使節和商人源源不斷來到北京,他們將親身經歷以筆記、日記、書信、回憶錄等各種文體記錄下來,再帶回到自己的故土,從而形成了西方視野中的「北京形象」。作者引用相關一手資料,在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寫就一部元明清時期的中西政治和文化交流史,讓讀者從中窺見近千年來西方人士中國觀的演變。
-
導論
-
一、選擇「古代北京與西方文明」課題的緣由
-
二、關鍵概念的梳理:古代北京、西方
-
三、國內有關古代北京與西方關係的研究成果概述
-
四、西方相關研究及其值得注意的動向
-
五、研究「古代北京與西方文明」課題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
-
-
第一章 歐洲與中國文明對話的新開端—以西人在元大都「汗八里」的經驗為中心的考察
-
一、中西交通的新形勢及西人來華路線
-
二、馬可.波羅進入元大都的路線、時間、住所
-
三、《馬可波羅行紀》中的「汗八里」
-
四、《馬可波羅行紀》與同期中外北京史籍的比較及其影響
-
五、孟高維諾筆下的北京天主教
-
六、《鄂多立克東遊錄》中的元大都
-
七、馬黎諾里遊記中的「汗八里」
-
結語
-
-
第二章 17世紀西方耶穌會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瑪竇、安文思、李明為中心的討論
-
一、17世紀來京耶穌會士概述
-
二、利瑪竇的「北京經驗」
-
三、安文思《中國新史》中的北京
-
四、李明《中國近事報道》中的北京
-
結語
-
-
第三章 來自北極熊的窺探—17世紀俄羅斯遣使的「北京經驗」
-
一、17世紀俄羅斯赴京使節及其相關文獻概述
-
二、俄羅斯使團的使命
-
三、俄羅斯使團的地理收穫
-
四、對北京城的觀察與記錄
-
五、外交往來與禮儀之爭
-
六、從商貿考察到「京師互市」
-
結語
-
-
第四章 18世紀法國耶穌會士的「北京經驗」—以《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為中心的討論
-
一、18世紀來京之法國耶穌會士概述
-
二、法國耶穌會士赴華使命及其書簡、報告
-
三、《書簡集》所載進入北京的路線、時間和住所
-
四、法人眼中的北京建築和園林藝術
-
五、出入清宮的法國耶穌會士
-
六、北京的地震、災害紀實
-
結語
-
-
第五章 文明的較量與權力的博弈—以教廷多羅、嘉樂使華的「中國禮儀之爭」為中心
-
一、多羅使華與康熙的衝突
-
二、嘉樂使華與康熙的博弈
-
結語
-
-
第六章 16-18世紀葡萄牙、荷蘭遣使的「北京經驗」
-
一、平托《遠遊記》中的北京
-
二、皮雷斯使團的北京之行(1521年)
-
三、清朝前期葡萄牙使團的「北京經驗」
-
四、清朝初期荷蘭遣使三進北京
-
五、荷蘭德勝使團在北京(1795年)
-
結語
-
-
第七章 俄國東正教傳教團的「北京經驗」
-
一、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團駐京概述
-
二、俄國傳教團的教堂、房舍、墓地和土地
-
三、俄羅斯傳教團在京的多重活動
-
四、俄羅斯傳教團的北京文獻
-
五、中俄貿易在北京
-
結語
-
-
第八章 英國馬戛爾尼、阿美士德使團的「北京經驗」
-
一、鴉片戰爭前英國使團的兩次北京之行及其相關文獻
-
二、馬戛爾尼使團在北京、熱河的行程和食宿安排
-
三、馬戛爾尼使團筆下的北京、熱河
-
四、阿美士德使團的「禮儀之爭」—叩頭
-
結語
-
-
總結 盛世下的憂患—中西關係視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
一、 中西交流給北京帶來的「西方元素」
-
二、不對稱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
三、康雍乾盛世下潛存的危機因素
-
-
附錄
-
一、16-18世紀來京西方耶穌會士一覽表
-
二、鴉片戰爭以前北京與西方關係編年事輯
-
- 參考文獻
- 書成後記
- 作者簡介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