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踏入臨床工作,面對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內心常常浮現一個問題:
究竟人為什麼願意改變?
作者以聖經原則為根基,運用其醫學、心理學專業知識,整理出生命成長的基本架構,即聖經心理學的「關係—性格—行為」模式,引領我們從與天父的關係為起點,進而塑造我們的內在性格,最後有不一樣的外在行為。
全書各章皆以一幅古典名畫和一則故事開始,透過畫作畫面和故事內容,引導讀者逐步進入該章主題。章末附有問題,幫助讀者思考如何將書中的觀點應用到自己的生命或生活經歷中。
《來自父親的禮物》提出的不僅是一個理論,更是可以實際改變更新我們的生命。本書獻給渴望改變的你。
究竟人為什麼願意改變?
作者以聖經原則為根基,運用其醫學、心理學專業知識,整理出生命成長的基本架構,即聖經心理學的「關係—性格—行為」模式,引領我們從與天父的關係為起點,進而塑造我們的內在性格,最後有不一樣的外在行為。
全書各章皆以一幅古典名畫和一則故事開始,透過畫作畫面和故事內容,引導讀者逐步進入該章主題。章末附有問題,幫助讀者思考如何將書中的觀點應用到自己的生命或生活經歷中。
《來自父親的禮物》提出的不僅是一個理論,更是可以實際改變更新我們的生命。本書獻給渴望改變的你。
- 〔推薦序〕 關係/林信男
- 〔推薦序〕 整合的勇氣與毅力/楊寧亞
- 〔推薦序〕 同年同月得腸胃炎/葉貞屏
- 〔自序〕 勺海填洞
-
第1章 來自父親的禮物 聖經與心理學的四種關係
-
聖經和心理學的關係
-
聖經與心理學:基督與文化的縮影
-
想一想
-
-
第2章 建築工人的藍圖 聖經心理學:關係—性格—行為
-
整合取向的建造聖殿模式
-
樣式與建材
-
聖經心理學:關係—性格—行為模式
-
想一想
-
-
第3章 達文西的解剖課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創造(1):人論
-
聖經如何看人性的本質
-
關係性、實體性與功能性觀點之間的整合
-
關係性、實體性與功能性觀點 vs 關係—性格—行為模式
-
想一想
-
-
第4章 皇帝的臨床試驗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創造(2):上帝形像中的關係性
-
關係的重要性
-
關係的根源:三位一體與上帝的形像
-
關係如何塑造性格:內化作用
-
結語
-
想一想
-
-
第5章 米蘭的祕密花園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墮落
-
聖經如何看罪的本質
-
死亡:與上帝關係的隔絕
-
原罪:內在生命的扭曲和破壞
-
敬拜偶像
-
偶像複合體(「結構」層面)
-
偶像複合體如何運作(「功能」層面)
-
如何處理生命中的偶像複合體
-
想一想
-
-
第6章 披著羊皮的小羊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救贖(1):與基督聯合
-
與基督聯合
-
「聯合」對生命成長的重要性
-
聖經如何看待「與基督聯合」的重要性
-
聖經如何比喻「與基督聯合」的奧祕
-
「與基督聯合」關係的內涵:雙重聯合
-
「與基督聯合」帶來的祝福
-
「與基督聯合」對我們生命產生的改變
-
想一想
-
-
第7章 拯救全城的名畫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救贖(2):基督復活的大能
-
福音的中心:基督耶穌的死與復活
-
從救恩歷史與救恩次序看基督復活
-
「與基督聯合」如何將基督的復活運行在人身上
-
信徒復活的兩個層面
-
基督的復活現今如何改變人的生命:關係—性格—行為模式
-
個案研究:以馬忤斯的兩位門徒
-
想一想
-
-
第8章 過期牛奶的慈悲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救贖(3):雙重恩典
-
雙重恩典
-
生命成聖
-
關係—性格—行為模式與雙重恩典
-
想一想
-
-
第9章 羅騰樹下的危機輔導 從關係—性格—行為模式看聖經中的心理輔導
-
以利亞生命中的危機
-
上帝如何輔導以利亞走出危機
-
想一想
-
-
第10章 生命中的黑點與花蕊 從聖經心理學看創傷與醫治
-
創傷
-
約瑟生命中的創傷
-
面對創傷的兩種方法
-
聖經面對創傷的方法
-
事件與意義
-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
黑點與花朵
-
十字架與復活
-
想一想
-
- 附注
- 參考資料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