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指出建立文明社會所需的自由主義,從而深入講解中國建立文明社會所需要的政策和制度。
- 總序
- 自序
- 作者簡介
-
第一編 新天下主義
-
第一章 新天下主義與中國的內外秩序
-
一、天下主義的普世性價值
-
二、去中心、去等級化的新普遍性
-
三、天下的內部秩序:多元一體的國家治理
-
四、天下的外部秩序:超越民族國家主權觀念
-
五、東亞命運共同體如何可能
-
-
第二章 華夏與邊疆:多元脈絡中的「中國」
-
一、天下與夷夏
-
二、沒有國族認同,只有王朝認同
-
三、邊疆民族帝國的治理智慧
-
四、天下體系與列國體制
-
-
第三章 何為「中華民族」?
-
一、族群、民族與國族
-
二、漢民族認同不等同於中華民族認同
-
三、近代「國族」的重新發現
-
-
第四章 一種新東亞秩序的想像:歐盟式的命運共同體
-
一、從古代到當下的四種東亞秩序
-
二、從帝國秩序轉化為共同體秩序
-
三、歐盟式命運共同體得以存在的三大支柱
-
四、「從國家視野中的東亞」到「東亞視野中的國家」
-
-
第五章 雙向內在化的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
-
第六章 一個全球性保守主義時代的來臨
-
一、三大本位性保守主義的崛起
-
二、世俗與宗教:現代性文明的困境
-
三、政治正確是否正確、如何正確?
-
-
-
第二編 另一半中國夢
-
第七章 中國憑什麼統治世界?
-
第八章 何種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擇
-
一、現代性:一種新的軸心文明
-
二、主流文明的對抗者、追隨者,抑或發展者?
-
三、通三統、公民宗教與憲法愛國主義
-
-
第九章 誰之世界歷史?何種中國時刻?
-
一、世界格局中的三個重心
-
二、從一神教到多神教的世界歷史
-
三、中國作為世界民族的天下使命
-
-
第十章 世俗時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
一、中國世俗化的歷史演變
-
二、世俗社會的物慾主義
-
三、自我中心的無公德的個人
-
四、世俗時代的精神生活
-
五、公共文化與核心價值
-
-
-
第三編 啟蒙如何起死回生?
-
第十一章 兩種啟蒙:文明自覺,還是文化自覺?
-
一、文明自覺與文化自覺
-
二、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文明之自覺
-
三、九一八事變後的文化自覺
-
四、「好的」文明與「我們的」文化
-
-
第十二章 啟蒙如何起死回生?
-
一、啟蒙面臨的三大挑戰
-
二、啟蒙的內在複雜性
-
三、軸心文明與早期現代性
-
四、現代性的普世與多元
-
-
第十三章 政治自由主義,還是整全性自由主義?
-
一、物慾主義的瀰漫與自由主義的缺席
-
二、為什麼中國需要整全性自由主義?
-
三、倫理自由主義的思想資源
-
-
第十四章 自由主義為何要與軸心文明接榫?
-
一、自由主義文明基礎的三種選項
-
二、作為整全性文明的自由主義是否可能?
-
三、為何信仰與理性同樣重要?
-
四、為什麼自由的選擇需要善?
-
-
-
第四編 反啟蒙思潮批判
-
第十五章 普世文明,還是中國價值?中國歷史主義思潮批判
-
一、從八十年代的普遍理性到九十年代啟蒙的歷史化
-
二、挑戰普遍性:歷史主義的興起
-
三、爭奪普遍性:以中國崛起為背景
-
四、「殊途同歸」、「分道揚鑣」與「理一萬殊」
-
-
第十六章 中國需要利維坦?國家主義思潮之批判
-
一、從左到右:國家主義的兩條思想脈絡
-
二、「回應性民主」,還是「回應性威權」?
-
三、施米特主義的幽魂:國家的絕對權威
-
四、趨於神魅化的國家理性
-
-
第十七章 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
一、王官之學,此路不通
-
二、轉型為心靈宗教,可欲不可求
-
三、作為「文教」的儒家,希望在民間
-
-
第十八章 儒家憲政的現實與歷史
-
一、儒家憲政思潮的浮現與內部分野
-
二、歷史上的士大夫與君主共治格局及內在限制
-
三、為何儒家憲政是一種殘缺的禮治型憲政?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