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畫內音」(diegetic music/ sound)與「畫外音」(non-diegetic music/sound)本來就屬於電影音樂/電影聲音裡的行內術語,前者意指電影裡人物可以聽得到的音樂/聲音(觀眾自然也能聽到),後者只屬觀眾專利。
重新編排的兩本電影音樂筆記,借用「畫內音」與「畫外音」的概念,就是想推陳成為寫作人一種對電影的抒懷──成就「畫內」與「畫外」的另一條聲道,化作追求共鳴的「言內音」,及只容得自己明白的「言外音」。
說到底,觀影其實是相當個人的一種體味與領悟。收歸你的眼簾背後,就成了你生命裡的一部份,誰也不能帶走。「畫內音」與「畫外音」早就成了書寫者「我」筆下一體兩面的雙生兒,既是「畫內」也是「畫外」,互為因果的一份觀影聽樂的私密情感;由電影及其音樂的閱讀,延伸至個人生命的一種對話、呼應與抒懷。
重新編排的兩本電影音樂筆記,借用「畫內音」與「畫外音」的概念,就是想推陳成為寫作人一種對電影的抒懷──成就「畫內」與「畫外」的另一條聲道,化作追求共鳴的「言內音」,及只容得自己明白的「言外音」。
說到底,觀影其實是相當個人的一種體味與領悟。收歸你的眼簾背後,就成了你生命裡的一部份,誰也不能帶走。「畫內音」與「畫外音」早就成了書寫者「我」筆下一體兩面的雙生兒,既是「畫內」也是「畫外」,互為因果的一份觀影聽樂的私密情感;由電影及其音樂的閱讀,延伸至個人生命的一種對話、呼應與抒懷。
- 序
- 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裡的終極關懷
- 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
- 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
- 醉生夢死:貝拉‧塔爾的長鏡頭音符
- 《斷背山》的結他
- 《小城之春》的無音之音
- 生命的旋風:《祖與占》
- 《其後》:一個不喜歡音樂的主人公
-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歌:<憂鬱的星期天>
- 愛比死更冷:《柏特娜的苦淚》
- 《2046》痴男怨女的主題曲
- 初版後記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