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詩的基本式■中西詩觀的對比及其突破■新詩的前現代模式■新詩的現代流變■新詩的後現代流變■新詩的網路時代流變■新世代詩人的語言癖好■網路社會中作家/詩人的命運■新禪詩話語的多重變異性■中西抒情詩差異的看待方式■新詩的寫作教學■未來超新詩銅像國的寫作
百年來海峽兩岸所流行的白話散體「新詩」,全追躡著西詩的腳步前進,品類是够繁多了,但都屬於仿作,在世界詩壇始終沒有能見度;且因無力自我創新,一旦留跡就成了銅像國,僅能供人憑弔,而不再發揮任何影響力。
為了重新開啟詩運,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改以資訊文學化(詩化)來另鑄偉貌,庶幾可以如古典詩那樣舉世無雙而一領風騷。
所謂「一個社會沒有詩,就得死亡」和「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花無香;三恨曾恐不會寫詩」等,無不徵候著詩這種體裁的美感極大化需求。
要想奮力一躍而產出如古典詩那樣管領風騷的人,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另覓途徑,開啟詩運才庶幾可期。本書率先掀揭此中秘辛兼己身嘗試示範,有心人曷興乎來體驗看看,翻轉新局或許就在今朝。
本書特色
詩以意象表意,內蘊比喻或象徵技藝,為文學最純粹的形式。至於該意象在比喻或象徵的作用中所連結不同範疇的事物,則又成了創新世界而深富審美興味的對象,始終被叨念著且期待它能普遍化。
百年來海峽兩岸所流行的白話散體「新詩」,全追躡著西詩的腳步前進,品類是够繁多了,但都屬於仿作,在世界詩壇始終沒有能見度;且因無力自我創新,一旦留跡就成了銅像國,僅能供人憑弔,而不再發揮任何影響力。
為了重新開啟詩運,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改以資訊文學化(詩化)來另鑄偉貌,庶幾可以如古典詩那樣舉世無雙而一領風騷。
所謂「一個社會沒有詩,就得死亡」和「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花無香;三恨曾恐不會寫詩」等,無不徵候著詩這種體裁的美感極大化需求。
要想奮力一躍而產出如古典詩那樣管領風騷的人,勢必要走出銅像國而另覓途徑,開啟詩運才庶幾可期。本書率先掀揭此中秘辛兼己身嘗試示範,有心人曷興乎來體驗看看,翻轉新局或許就在今朝。
本書特色
詩以意象表意,內蘊比喻或象徵技藝,為文學最純粹的形式。至於該意象在比喻或象徵的作用中所連結不同範疇的事物,則又成了創新世界而深富審美興味的對象,始終被叨念著且期待它能普遍化。
- ◆後全球化思潮叢書企畫
- ◆序:超越新詩銅像國的視野
-
●透視篇
-
第一章 詩的基本式
-
一、詩與非詩
-
二、從抒情到創新世界
-
三、新詩的光譜
-
四、新詩寫作的方向
-
-
第二章 中西詩觀的對比及其突破
-
一、一個半新不舊的論述模式
-
二、兩種「詩」的思維再度爭鋒
-
三、詩性思維與西方文學傳統
-
四、情志思維下的中國文學的流變
-
五、各自尋求出路的展望
-
-
-
●蒐正錄篇
-
第三章 新詩的前現代模式
-
一、東西方詩各有歸屬
-
二、以世界觀為核心的開啟
-
三、前現代詩的寫作模式
-
-
第四章 新詩的現代流變
-
一、世界觀的衍變發展
-
二、現代詩的特徵及其流派
-
三、新寫實觀念的餘絮
-
-
第五章 新詩的後現代流變
-
一、學派光譜
-
二、以解構為創新
-
三、相關創新的向度
-
四、後現代詩的形式與技巧
-
五、進趨在讀者參與書寫
-
-
第六章 新詩的網路時代流變
-
一、後資訊社會的出現
-
二、網路超鏈結
-
三、多向詩與互動詩
-
四、系統內的未竟事業
-
-
-
●捕風捉影篇
-
第七章 新世代詩人的語言癖好
-
一、所謂新世代詩人
-
二、詩觀非詩
-
三、語言/遊戲
-
四、囈語/獨白
-
五、只是要說
-
-
第八章 網路社會中作家/詩人的命運
-
一、作家/詩人的夢
-
二、網路文學興起後的變化
-
三、新的舞臺與新的問題
-
四、數位創作的明天
-
五、走出悲情
-
-
第九章 新禪詩話語的多重變異性
-
一、話語世界
-
二、新禪詩話語的選定
-
三、新禪詩話語的考掘
-
四、新禪詩話語的多重變異
-
五、變異之後
-
-
第十章 中西抒情詩差異的看待方式
-
一、詩的基調
-
二、抒情詩中的愛情
-
三、愛情「濃度」的測試
-
四、果茶或奶蜜二選一
-
五、中西書寫愛情差異的文化因緣
-
六、文學文化學的發展方向
-
-
-
●總結篇
-
第十一章 新詩的寫作教學
-
一、論題的緣起
-
二、詩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對象
-
三、能教的詩與不能教的詩
-
四、創意跨領域的教學嘗試
-
五、三種不同的詩的思維與教學方向
-
六、科際整合與多媒體運用的另類跨領域教學
-
七、不是餘韻的餘韻
-
-
第十二章 未來超新詩銅像國的寫作
-
一、基進創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二、超鏈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三、資訊詩化的發展方向
-
-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